那个雨夜车厢里的吻,如同在心湖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持续扩散。苏晚晴和迟屿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加亲密且稳定的新阶段。那种“命运共生”的连接,不再仅仅是朦胧的背景感知,而是逐渐演化出更精微、更实用的维度。
正式交往的第五天,一场重要的内部战略会议在心田的会议室举行。议题是关于下一阶段扩张计划的关键决策——是优先深耕本地市场,建立更高的壁垒,还是迅速向邻近一线城市复制模式,抢占市场先机。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林小满和赵明倾向于激进扩张,而秦女士和陈明则主张稳健深耕,双方都拿出了有力的论据。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苏晚晴凝神听着各方发言,秀眉微蹙,她能感受到会议室里拉锯的能量场。就在这时,她感觉到迟屿那边传来一种极其细微的、如同指针校准般的“确认”感。她下意识地看向他,他正好也抬眼看她,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没有言语交流,苏晚晴却瞬间明白了他的判断。他并非完全否定任何一方,而是捕捉到了她内心早已萌芽但尚未成型的想法——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更具弹性的“核心城市辐射圈”模式。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在争论稍歇时开口,声音清晰而平和:“大家的观点都很有价值。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不以‘城市’为单位,而是以‘心田能量场有效覆盖半径’为单位,先在本地及周边卫星城建立几个高密度、强连接的‘核心枢纽’,形成示范效应和运营经验,再以此为基点,向更广阔的区域稳健辐射。”
她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勾勒出初步的构想图。这个方案巧妙地将“深耕”与“扩张”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初期的稳定性和口碑积累,又为未来的规模化预留了空间和路径。
她说完,会议室安静了一瞬。迟屿紧接着开口,他的补充精准地落在了苏晚晴构图中几个关键的风险点和运营细节上,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评估指标和数据监控方案,仿佛他们早已就这个方案演练过无数次。
“这个思路,”陈明推了推眼镜,眼底闪过赞赏,“数据模型支持度很高,风险可控,增长曲线更符合长期主义。”
林小满和赵明也眼睛发亮,纷纷表示这个方案兼具了魄力与智慧。
秦女士微笑着点头:“动静相宜,攻守兼备,很好。”
僵局被打破,共识迅速达成。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只剩下苏晚晴和迟屿。
“你怎么知道我当时在想那个‘辐射圈’的模式?”苏晚晴忍不住问,她记得自己只是在脑海里有个模糊的雏形。
迟屿整理着会议笔记,唇角微扬:“不是‘知道’具体内容,而是感觉到你面对双方争论时,大脑在高速运转寻找‘第三条路’,并且当那个灵感闪现时,你这边传来一种非常清晰的‘就是它’的确认波动。我只是捕捉到了那个‘确认’的瞬间,并选择了支持。”
苏晚晴恍然大悟。这比直接读取思维更令人惊叹,这是一种对思维过程和决策节点的直觉性共鸣。他们的“命运共生”,正在朝着提升决策效率和协同创造力的方向深化。
“这算不算是……商业作弊?”苏晚晴半开玩笑地说。
“顶多算是,”迟屿走到她身边,低头看她,眼里带着笑意,“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他的靠近让她想起那个吻,脸颊微热。他似乎察觉到了她的赧然,伸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指,动作自然亲昵:“走吧,苏总,接下来还有硬仗要打。”
他所说的“硬仗”,是指下午与两家顶级风投机构的联合谈判。这两家机构都对心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各自的条件和侧重点不同,如何平衡并争取最有利的合作方案,需要极高的谈判技巧和战略定力。
谈判桌上,对方显然是做足了功课,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条款也抠得极其细致。苏晚晴主要负责阐述心田的核心理念、用户价值和未来生态构想,她的叙述充满感性的力量和前瞻的视野;而迟屿则负责把控商业逻辑、数据支撑和条款博弈,他的思维缜密,反应迅捷。
过程中,多次出现对方同时向两人发问或施压的情况。令人称奇的是,苏晚晴和迟屿总能无缝衔接,一主一辅,一进一退,配合得天衣无缝。当对方试图用苛刻条款为难迟屿时,苏晚晴会适时地用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用户故事,柔化气氛,重申心田不可妥协的核心价值;当对方对苏晚晴描绘的远景表示疑虑时,迟屿会立刻抛出扎实的数据模型和清晰的落地路径,打消对方的顾虑。
他们甚至不需要眼神交流。往往一方刚感到一丝压力或察觉到某个契机,另一方就会自然而然地接过话头,或者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补充。那种圆融的默契,仿佛他们共享着一个大脑,两颗心脏为同一个目标跳动。连对面经验丰富的投资人都忍不住感叹:“二位真是我见过最合拍的搭档,这种默契实在惊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