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着家具边缘横移的“小螃蟹”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小星星的探索欲望和对更高自由度的追求,推动着他向一个更令人激动也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迈进——独立行走。
最初的征兆,是他开始尝试松开扶着家具的手。在一次扶着茶几挪动时,他会突然停下来,小心翼翼地、极其缓慢地松开一只手,仅用另一只小手虚虚地搭着,身体像风中的芦苇般微微晃动,努力维持着那脆弱的平衡。那短短几秒钟的“无依无靠”,在他小小的世界里,不亚于一次伟大的冒险。他的小脸会绷得紧紧的,黑眼珠里全是专注,仿佛全身的细胞都在为这历史性的一刻而努力。
“松手了!快看,他自己松手了!”第一个发现这一壮举的霍母,总会激动地压低声音,招呼全家人来看。
大家便会屏住呼吸,远远地看着,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惊扰了那个正在与重力进行微妙博弈的小小身影。通常,这种平衡只能维持几秒,他就会因为重心不稳,一屁股坐回垫子上,或者赶紧重新抓住茶几边缘。但就是这短暂的几秒,也足以让全家人小声地欢呼雀跃,仿佛见证了奥运冠军的诞生。
霍星澜和林绵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进行“短途运输”。他们会面对面跪坐在爬行垫上,相隔一两步的距离。霍星澜张开双臂,用最热情洋溢的声音呼唤:“星星,到爸爸这里来!”
林绵则在身后,轻轻地护着儿子的腰,给予他最初的安全感和一点点向前的推力。小星星看着爸爸近在咫尺的笑脸,听着那充满诱惑的呼唤,眼睛里会闪烁出渴望的光芒。他犹豫着,试探着,一只小脚颤巍巍地抬起来,向前迈出极其微小的一步,身体剧烈地摇晃一下,另一只脚赶紧跟上,整个人几乎是扑进了霍星澜张开的怀抱里。
“成功了!宝贝会走了!”霍星澜会一把将他紧紧抱住,举起来,笑声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成就感。林绵也会立刻围上来,亲吻儿子汗湿的小额头,毫不吝啬她的赞美。
这种“两步跨越”的练习,成了那段时间家里最常见的温馨场景。有时候是小星星在爸爸妈妈之间来回“运输”,有时候是霍父霍母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更大的“传送阵”。每一次成功的“投递”,都能换来热烈的掌声和夸张的表扬,小家伙似乎也很享受这种被万众瞩目的感觉,常常在完成“壮举”后,自己也咯咯地笑起来,露出几颗小白牙,得意非凡。
当然,失败是成功的孪生兄弟。更多的时候,是迈出一步就失去平衡,歪歪扭扭地摔倒在地。或者走着走着,两条小腿突然不听使唤,像两根软软的面条一样纠缠在一起,让他直接上演一个“平地摔”。好在爬行垫足够厚软,他通常只是懵一下,在大人们鼓励的眼神中,自己手脚并用地爬起来,拍拍小屁股,继续下一次尝试。
林绵的“霍林纪事”里,充满了这些跌跌撞撞的记录:“星星今天独立行走了三步!目标:爸爸的怀抱!”、“摔了七次,自己爬起来五次,进步神速!”、“似乎掌握了‘刹车’技巧,在撞上沙发前成功停住,虚惊一场。”
随着行走能力的初步建立,小星星的“破坏力”和“探索范围”也呈指数级增长。以前爬行时够不到的抽屉、柜门,现在都能轻易地扒拉着站起来,好奇地拉开,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掏出来,扔得满地都是。他对一切可以开合的东西都充满了兴趣,冰箱门、衣柜门、微波炉门,都成了他研究的对象。家里的安全措施不得不再次升级,所有低矮的抽屉和柜门都被装上了安全锁,冰箱门上也贴上了防护贴,防止他被突然打开的门撞到。
语言的进步也与行走能力齐头并进。除了清晰的“爸爸”、“妈妈”,他的词汇库里开始加入更多有意义的单词。看到奶奶端来饭菜,他会拍着小手说“饭饭”;渴了会指着水杯说“水”;看到窗外的小鸟会兴奋地喊“鸟鸟”;玩球的时候会说“球”;不想吃的东西会扭开头,清晰地吐出两个字:“不要!”
这声“不要”,标志着他自我意识的真正萌芽,也让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博弈”内容。以前那个予取予求的小肉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偏好。
辅食的形态也彻底告别了泥糊时代,进入了更接近成人食物的“小灶”阶段。霍母会特意将米饭煮得软烂一些,把蔬菜和肉类切得碎碎的,方便他咀嚼和吞咽。小家伙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小碗小勺,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学习自己吃饭。
这无疑是一场比学走路更加“惨烈”的战争。他热衷于用小手抓握勺子,但精准度堪忧,常常是舀起一勺饭,颤巍巍地往嘴里送,结果一半糊在脸上,一半洒在胸前,能成功进入嘴巴的寥寥无几。他也不急,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个艰难的过程,吃得高兴时,还会用手抓起一块炖得烂烂的土豆,研究半天再塞进嘴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