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建领着康临,穿过巨大的核心实验室。
一个穿着同样研究服,气质文静的女人迎了上来。
她就是廖秀文。
“薛工,康临同学你们过来了?”
薛伟建点点头。
“对,我带他去会议室那边,邓院士他们都在。”
三人绕过一架正在进行静态测试的无人机,走向实验室深处一个用玻璃幕墙隔开的区域。
那是一个宽敞的会议室。
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他们大多头发花白,神情严肃,正围着一张巨大的会议桌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会议室正前方的LED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一张极其复杂的图像。
那是“侦察无人机模型”发动机的零部件三维分解图。
每一个零件都被标注了密密麻麻的数据。
薛伟建推开玻璃门,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十几道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门口。
准确地说,是聚焦到了康临的身上。
这些目光,有的带着审视,有的带着好奇,还有的,则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
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其中不乏在学术界声名显赫的大佬,康临感觉自己的后背都有些发僵。
他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确认一下刚刚睡醒压乱的头发是不是已经恢复了原位。
一个简单而又充满少年气的动作。
“噗嗤。”
不知是谁先没忍住,笑了一声。
瞬间,会议室里紧绷的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原本表情严肃的几位老教授,脸上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坐在主位的一位老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打量着康临。
“这就是康临同学吧?”
他的声音温和而洪亮。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薛伟建立刻上前一步,开始为康临介绍。
“康临,我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邓利和邓院士,我们‘舰载侦察无人机’项目的总负责人之一。”
康临连忙微微鞠躬。
“邓院士好。”
“这位是郑开元郑院士,也是我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那位刚刚夸赞他的老者,正是郑开元。
郑开元笑着对他点了点头。
“还有艾教授、孙教授、马教授……”
薛伟建一口气介绍了在场的十几位研究人员。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华国在相关领域的泰山北斗。
“智囊系统”带来的超强记忆能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薛伟建每说出一个名字,那张面孔和对应的身份信息,就清晰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他依次向各位教授问好,态度不卑不亢,沉稳得完全不像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学生。
介绍完毕,薛伟建和廖秀文便退到了一旁,将主场交给了这些真正的技术专家。
邓利和院士指了指大屏幕上的发动机分解图。
“康临同学,请坐。”
康临依言在空出的位置上坐下。
邓利和院士的目光重新变得严肃起来,他直入主题。
“我们把你请来,目的想必薛伟建已经跟你说过了。”
“你的那个无人机模型,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但是……”
他话锋一转。
“我们动用了所里最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对你的模型进行了逆向工程分析。
却始终无法完美复原它的性能,尤其是在发动机这一块。”
郑开元院士也接过了话头,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解。
“我们按照你的设计图纸,使用了远比你模型上更优质的材料和更精密的加工工艺。
但造出来的发动机,在推重比和燃油效率上,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高空高速的飞行环境下,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郑开元院士看着康临,眼神里充满了探究。
“所以,我们想请你亲自讲一讲。”
“你是怎么想到对发动机进行那些修改的?你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却无法复原你的成果?”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康临身上。
这一次,目光里充满了期待。
康临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绪平复下来。
他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提出了一个问题。
“各位教授,院士,在你们看来,一个航模发动机,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
艾教授是个急性子,他率先开口。
“当然是性能,推力要大,重量要轻,也就是推重比要高。”
康临点了点头。
“艾教授说得没错。”
“但对我来说,当时在制造这个航模的时候,我考虑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一个‘航模’。”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平静却有力。
“我从一开始,就是把它当成一架真正的、可以执行任务的无人机来设计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