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醋鱼一役,林晚昭可谓“一战封神”。不仅成功化解了宴席危机,保全了钦差颜面,甚至意外赢得了杭州知府李文远和本地厨界的尊重。接下来的几日,李文远安排钦差一行住进了西湖边一处清幽雅致的行辕,各项接待更是殷勤周到,无微不至。
这日天气晴好,李文远又精心安排了行程——前往西湖畔的龙井村,品鉴今春最好的明前龙井茶。
龙井村位于西湖西南的山峦中,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茶园依山而建,如同绿色的阶梯,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
村中早有茶农和当地里正恭候。一位姓胡的老茶农,据说家里有着世代相传的茶园和炒茶手艺,被请来为钦差演示龙井茶的炒制过程。
炭火微红,铁锅灼热。胡老汉将晾晒好的青叶倒入锅中,双手在高温的锅内有节奏地翻炒、抖散、按压……动作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茶叶在他手下渐渐变得扁平光滑,色泽由鲜绿转为嫩黄绿色,那特有的、仿佛炒豆子般的香气也越来越浓郁。
顾昭之看得颇为专注,偶尔会问一两个关于火候、时机的问题,胡老汉都恭敬而朴实地一一回答。
林晚昭也看得津津有味,她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是如何“炼”成的。那清新的茶香让她灵感迸发,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能用这新茶做点什么好吃的。
炒茶结束,胡老汉将新炒好的茶叶沏泡。选用透明的琉璃杯,水温控制在八十度左右,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犹如朵朵兰花绽放,汤色清澈碧绿,香气清高持久。
“大人请用。”胡老汉恭敬地奉上茶盏。
顾昭之接过,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才小口品啜。片刻后,点头赞道:“色泽翠绿,香气清醇,滋味甘鲜,果是极品明前狮峰龙井。”
李文远与有荣焉,连忙道:“胡老汉家的茶园正在狮峰山腰,乃是龙井中的上品。大人喜欢,下官已备下一些,供大人路上品尝。”
顾昭之微微颔首:“有劳李大人。”
品茶之余,自然少不了茶点。当地准备的茶点是些常见的绿豆糕、云片糕之类,虽然精致,但并无太多新意。
林晚昭看着那清澈的茶汤和精致的糕点,心里那股创作欲望又按捺不住了。这么好的茶,若是配上更能凸显其风味的茶点,岂不是更妙?
她悄悄蹭到顾昭之身边,低声道:“侯爷,民女看这龙井茶清香非凡,寻常茶点恐难以匹配。民女想……借用此地厨房,用这新茶试做两样小点心,权当……答谢李大人的盛情和李老伯的辛劳,您看可否?”
顾昭之瞥了她一眼,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才安静几日,手又痒了?莫不是又想挑战此地的什么名点?”
林晚昭嘿嘿一笑:“不敢不敢!就是做些简单的小食,绝不敢班门弄斧!保证不惹麻烦!”她心里补充:只要您别再给我挖坑就行!
顾昭之放下茶盏,对李文远道:“李大人,本官这厨娘于点心一道尚有几分心得,见猎心喜,想借贵宝地厨房,用这新茶制些小食以助茶兴,不知是否方便?”
李文远现在对林晚昭那是佩服得紧,一听她要露手,哪有不愿意的?连忙道:“方便!方便之至!林厨娘肯出手,是我等的口福!快!带林厨娘去厨房!需要什么,尽管取用!”
于是,林晚昭又被带到了龙井村胡老汉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厨房。虽然比不上画舫和行辕的厨房宽敞,但灶台、工具一应俱全,而且充满了农家特有的质朴气息。
她首先要了一些上好的低筋面粉、猪油、糖粉、以及一些红豆沙。然后又向胡老汉讨要了一小罐今天刚炒好的、香气最浓郁的明前龙井茶粉(将茶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她打算做两样东西:一样是酥点,一样是蒸糕。
首先做龙井茶香酥。她将 softened 的猪油与糖粉混合,打发至颜色发白、体积膨松。然后筛入低筋面粉和适量的龙井茶粉,轻轻翻拌成团。这个过程需要手法轻柔,避免面团起筋,才能保证酥点的口感酥松。
将面团放入冰水中稍作冷藏(利用井水降温)。同时,将红豆沙馅分成小剂子。
面团取出后,擀开,包入豆沙馅,收口搓圆,再轻轻压成小圆饼状。用一根细针或者牙签,在饼胚表面轻轻扎上几个小孔,防止烘烤时过度膨胀。最后,在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蛋液(问村民要的鸡蛋)。
没有专业的烤箱,她就利用农家的大灶和铁锅来模拟烘烤。在锅底铺上一层细沙,烧热后,将饼胚放在一个架子上,悬空置于热沙之上,盖上锅盖,利用锅壁的热量和底部的余温进行“烘烤”。这就需要极其精准地控制火候,时刻留意锅内的温度,不时移动锅的位置,避免烤焦。
不一会儿,锅里就传出了诱人的混合香气——猪油和面粉烘烤后的酥香,以及龙井茶粉受热后愈发浓郁的茶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