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当时的朝廷虽然负担不起房产的赐予,但是朝廷会鼓励租房,并且专门设置了为官员提供租借廉租房的租房机构。
所以说,楼店务手里的廉租房其实优先于官员,有多余的才会给跟官员有些亲戚关系等等的。
这些廉租房的出现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建立了布局相同并且面积较小、适合一个人居住的房屋。
因此,朝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官员租房子蜗居的风气。
天佑朝开国先祖十分注重人才,天佑朝和天启朝皆是蒙先祖的余荫。
先祖对科举考试进行大力改革,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于选拔官员的垄断,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新纪元,如今的科举就是沿袭前朝的制度。
它的出现直接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并达到鼎峰,且有效遏制了朝廷的腐败之风,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的平台。
朝廷除了增加科举考试最终录取的名额以外,还会增加考试的次数,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进入京城。
而正是这每三年举行的科举考试,给京城带来了很大的人流量,使得考生必然要带着随从等人在京城停留数十日,正如书中记载的天佑元年,诸道进士赴省试者几万人,这便是感慨科举考试带来的人流量之多。
但是,对于庞大的人流量,京城的土地有限,住房也有限,物价连年攀升,可想而知,今年的天灾,物价的暴增,死了多少人百姓,破家了多少!
而对于大多数是贫苦人家出身的考生来说,这次的天灾无异于断了他们的活路。
又有多少贫苦书生冻死在路上,饿死在了街角。
而像宋欢她们这种经济情况的,相比于买房,往往也会选择租房,而相比于大房子,更又会选面积较小的房屋,这样会更便宜,更能缓解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科举考试的考生很快便成为了蜗居一族。
天佑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不仅使得考生主动选择蜗居,还吸引很多有房屋府邸的官员主动将自己多余的房产进行出租。
有个别官员会在留出自己的空间后,将剩余的空间尽可能压缩,划分出一人或者几人居住的面积来进行出租,对象一般就是给考生。
如此,官员也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由上至下的这种租赁景象出现,极大地刺激了租赁业的快速发展。
正如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所记载的,赵普“广第宅,营邸店”,这便是形容官员出租房屋给考生的行为。
因此,朝廷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给京城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而考生的短暂性停留也使得蜗居成为了京城的一种潮流。
武安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十分支持的。
因为武安侯想要快速恢复经济,对待商人的政策放松了不少,这便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在京城商品经济能够得以繁荣发展。
武安侯的动作动了不少官员的蛋糕。
这帮人有看不惯武安侯的,有的慢慢靠近项家,有的则暗地里投了璟王。
璟王对于投靠过来的人皆不拒绝。
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岂用有智、有勇气、甚至贪财、愚钝等各种各样的人,有智谋的人喜欢争相立功,有勇气的人喜欢舒展志向,贪财的人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愚钝的人能够勇于牺牲。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来使用他们,这就是用兵时最微妙的权谋。”
人没有无用的,只看你会不会用而已。
话又说回来。
京城作为整个国家的都城和经济中心,相比其他地方来说,自然会有着更多的商机。
因此大量的商人和旅客都纷纷涌入京城中,对居住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京城内外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人都投身于房地产市场,盛行着“蜗居”的风气。
为了满足更大的流动性,无论是在京城的较为繁华的街道,还是在穷乡僻壤,大量的旅馆和可以用来租赁的房屋连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租赁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蜗居行列中。
与此同时,作为从外地涌入京城的商人,本身就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很强的逐利性,因此,他们来到京城后,往往会选择租住小房子,选择蜗居来减少成本的开销,缓解生活的压力,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宋欢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商人货郎,陡然生出久违的熟悉,这不就是“x漂”一族?
阿弟即便考上状元了,她们的压力依然不小。
阿弟的未来,表现好可能一直在京城做京官,表现不好可能就是被外放到基层积累经验。
宋欢从牙行里走出来,精神有些颓靡,之前因为阿弟和傅渊之金榜题名而升起的欣喜又被冲散了不少。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