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旦感到亲密就想逃离,而有的人一旦被忽视就极度焦虑?在表达需求和自我安抚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两类人?
您这个问题问得极其深刻,直指人类亲密关系中最核心的困境之一。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源于同一个根源:**早期依恋经验的创伤**,它们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这两种模式是**成人依恋理论**中的两种非安全依恋类型:
-**一旦感到亲密就想逃离**->**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一旦被忽视就极度焦虑**->**焦虑型(或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 Attachment)**
下面我们来深入剖析其原因和表现。
###一、根源:两种不同的童年生存策略
在童年期,孩子为了从照顾者(通常是父母)那里获得生存所需的关注和爱,会发展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特质|**回避型依恋(The Escaper)**|**焦虑型依恋(The Pursuer)**|
|:---|:---|:---|
|**核心恐惧**|恐惧亲密,害怕被吞噬、被控制、失去自我和自由。|恐惧被抛弃、被忽视、不被爱、不够好。|
|**童年经历**|照顾者通常是**拒绝型**或**情感冷漠型**的。当孩子表达需求时,经常被忽视、拒绝或嘲笑。孩子学到:“我的需求不会得到满足,表达需求是羞耻的,只会带来痛苦。”|照顾者通常是**不一致**或**不可预测**的。有时热情回应,有时毫无原因地冷漠。孩子学到:“爱是不稳定的,我必须极度警觉和努力才能争取到。”|
|**形成的内心誓言**|“我不需要任何人。”
“依靠别人是危险的。”
“情感是脆弱的象征。”|“我必须完美/努力,才会被爱。”
“我需要不断确认你是否还在。”
“我一个人无法生存。”|
|**成年后的行为模式**|**疏离、逃离亲密**:习惯性保持情感和物理距离;难以承诺;倾向于挑剔伴侣的缺点来为自己疏离找理由。|**黏人、过度寻求确认**:渴望极度亲密和融合;对关系中的细微变化高度警觉;常伴有“作”的行为来测试对方的爱。|
|**深层情感**|**表面:**独立、自给自足。
**内心:**深深的孤独、未被察觉的悲伤和对连接的渴望(被深深压抑)。|**表面:**依赖、情绪化。
**内心:**自我价值感低、不安全感、害怕自己不够好。|
---
###二、在表达需求和自我安抚方面的问题
这两类人在“表达需求”和“自我安抚”这两个关键情感技能上都存在严重缺陷,但表现截然相反。
####**1.表达需求(Expressing Needs)**
-**回避型依恋者:**
-**问题:****彻底抑制需求。**他们几乎无法识别和承认自己甚至有情感需求,更别说表达了。他们认为需要别人是软弱和危险的表现。
-**表现:**在关系中,他们显得极其“低需求”,甚至会在伴侣表达需求时感到厌烦和压力。他们的沟通方式往往是理智的、就事论事的,避免谈论感受。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我需要空间”。
-**焦虑型依恋者:**
-**问题:****扭曲地、激烈地表达需求。**他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需求,但无法以健康、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表达常以指责、抱怨、测试或“作”的形式出现。
-**表现:**例如,他们不会直接说“我很想你,需要你陪陪我”,而是会说“你永远都在忙,你根本不在乎我!”(指责式)。他们的核心诉求是“证明你在乎我”。
####**2.自我安抚(Self-Soothing)**
-**回避型依恋者:**
-**问题:****过度依赖逻辑化隔离和分散注意力。**他们通过否认情绪的存在来“安抚”自己。
-**表现:**当感到情绪波动(即使是因亲密引起的积极情绪)时,他们会立刻投入工作、兴趣爱好或其他事务中,用理性告诉自己“这些情绪不重要”“一个人挺好”,从而将情绪隔离出去。这是一种**解离式**的自我安抚。
-**焦虑型依恋者:**
-**问题:****几乎无法自我安抚,极度依赖外部验证。**他们的情绪系统像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必须依靠伴侣的持续保证才能获得片刻安宁。
-**表现:**一旦感到被忽视,他们会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痛苦中,无法独自承受。他们必须立刻联系伴侣、查看对方社交媒体、向朋友求证等,从外部获取“他还爱我”的证据来平复情绪。一旦对方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情绪就会崩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