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的王八之气散发出来,下面的朝臣一个大气都不敢出。
外面的池二同当值的同僚,正在焦急什么时候才能散朝的时候,看到京城此刻应该赈灾在外面当值的巡城二等侍卫吴兴,满脑袋大汉的随着他的上官京九门巡查使进宫了。
人家吴兴还捎带惊恐的看了一眼池二。弄得池二二郎一脑门子雾水,这又怎么了。池二就不知道吴兴看到他如今就双腿发抖。这池二惹不得呢。
小太监传给大太监,大太监看看沉默中的朝堂,在冷凝的陛下耳边低语几声。
可惜满朝文武没人敢抬头窥探陛下的天颜。不然定然会觉得事情更精彩了,陛下那脸上震惊,震怒,难以置信,夹杂一起,让老太监腿都软了,陛下您这是个什么意思呀。
圣人摸摸额头:‘这事容后再议。好了先下朝吧。冯老御史也先退下。’意思就是饶了这个老匹夫。
老御史叩谢皇恩。真的是天威难测,今日里竟然还能全须全尾的回府去。
杜老丞相也算是个清流,是跪在地上给老御史求情一派的。虽然不认为老御史对这种事情有什么可小题大做的,可作为丞相,他就得给老御史求情。
华二老爷上前几步,扶起自家老爹。他都有点吃不消呢,别说了跪了小半天的老父亲了。就是站上小半天也够自家老父亲受的。
老尚书起身,斜眼看到自家儿子,糟心,很糟心。若不是实在有点身体不争气,老尚书都想现在就把儿子的手给甩开。
华二老爷不等老尚书甩人呢,直接放开手。去搀扶自家夫人的祖父了。这时候老尚书还真就不能说什么,毕竟方才这老御史为了儿子的闺女多卖力呀。老命差点搭上。儿子孝顺点也没什么。
老御史看到华二,说实话也不顺眼,那就不是糟心能形容的,人家生的闺女顶多要银子,搭点陪嫁。
他华二本事呀,生的小娘子要命呢,往后对于这华家,老御史肯定有多远躲多远。
好在这华二扶起老御史还知道去扶边上的杜丞相,没让老御史恶心多久。
众人拱拱手,有些话不需要说的太明白,老御史对于这些求情的大臣,也没有什么可客气的,有的时候在那个位子上,就得做这个位子上的事情。无所谓交好与党派。
比如杜老丞相,今日他若是看着圣人当庭斩杀御史不阻拦,明日他的丞相肯定就做不下去了。
至于华府的人,老御史就跟纠结了,没有他们哪里有今日的是非呀。
人家活动活动腿脚就走人了。御史吗本就是孤臣。
剩下的大臣到都是客客气气的。就连那穆老国公也能同老尚书皮笑肉不笑的客气两句,维持表面那点面子。
只有一人,那定国侯,竟然是没有一人搭理的。
华老尚书这边就罢了,这定国候不护着他家孙女婿,理他作甚。
至于另外穆老国公一派,人家不理定国候倒也正常,毕竟是定国侯府同穆国公府之间的矛盾吗,
还有一些跟着些官员,本事就搀和不到这里,比如武将们,自始至终人家就没怎么说话,他们是保家卫国的。
穆国公老头的孙子教导的不好,用着等方式侮辱他们这些康强打仗的,有文人在那里口诛笔伐呢,不缺他们这点力量。
至于定国候在武将看来这人搭理不得,没有尿性,那池二就再怎么地,再怎么不承认,作为你池家子孙,你定国候也要护上一护。
定国候没有这么做呀。所以武将们看不起他。
至于那些文臣,理还不如不搭理呢,一句话人家能说出来三四个意思,所以说一场大朝会下来,定国候灰溜溜的回府了。
他定国候什么时候在京城竟然如此不济了。混的是一日不如一日。
再有就是今日朝堂上的众人,谁不知道那定国候府的池二郎呀。比那定国候可是有担当多了。至少这池二如今在朝堂上的名声要比定国候响亮的多。
这个池二还连面都没有露一下,不过是脚踹那穆老国公的孙子几脚。所以说踩着人上位,那真是比走寻常路容易多了。
池二如今在京城火呀,这些大臣们有的还没有出宫门呢就知道外面的热闹了,听说此刻的定国候里面等着给池二送礼的人多了。就怕池二郎一个高兴,给他们府上也送面锦旗过去,后院失火这种事情,谁也预料不太好不是。
华老尚书知道以后,挠着脑门,跺着脚丫子,指着华二老爷:“孽子,孽子,你个孽子。”
华二老爷一声都不敢哼,愣是顶着压力听着华老上书发脾气,天知道跟他真没有什么关系,他才下朝,还什么都没有做呢,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自家闺女被吓成啥样了呢:‘父亲息怒,儿子这就去定国候府看看芳姐。儿子定然要好生的教导与她。’
华老尚书:‘啊呸,你还敢去定国侯府,你还嫌外面的传言太好听是吧。还有呀,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心思怎么转的,你还教育她,她别来绕绕你就不错了,我华府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祸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