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下属一共有七个分区铁路局,分别是沈阳,申城,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和兰州。
其中沈阳铁路局是成立最早,铁路网最密集的路局,没有之一。
这七个铁路局又分别下辖片区铁路局,比如沈阳辖制哈尔滨,申城辖制南京和南昌,成都下辖昆明局,兰州下辖乌鲁木齐局和拉萨局。
在铁道部企业化以前,这就是铁路系统的基本格局,而京城铁路局算是超脱物外的格外一档。
后来,铁道部改组成为铁路局以后,成立了国家铁路总公司,下面分区路局开始集团化,成立了十八个集团公司,后来增加到十九个。
集团化以后,沈阳,京城,武汉,申城,成都,兰州六个分区铁路局地位不变,调整为分区安全监督管理及审计办事处。
从九三年开始,铁道部就一直在寻找改革的方向,寻找盈利的方向,其间各种改革,调整,整合,网运分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网运分离,开发三产,缩减编制支出,这三板斧一度成为铁路运输改革的三大法宝,也确实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盈收。
要知道从铁道部成立到九三年截止这四十五年中,铁路运输一直是处在亏损状态当中的,每年都要依靠财政的大量补贴。
公共交通嘛,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补贴在情理当中,何况这四十五年间各种修路造桥,花的比挣的可快多了。
同样境况的还有教育和医疗两个系统。
所以到了九十年代,就开始有人推动这三大系统的产业化,商业化,想把这三大系统变为赚钱的营生。
这可都是妥妥的暴利机构,潜力无限。
事实上,我们从后往前看,人家是成功了的,而且是空前的成功,结果就是三大系统一片混乱,都成为了只认钱一切向钱看的商业中心。
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再加上一个住房,民生四大支柱全部沦为了赚钱机器,造成的各种影响也不必说,心里都有数。
而且开闸容易关闸难,再想拨乱反正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估计没有个几十百八年的不大可能。
说远了。
话说要说这盈利三板斧,那就离不开李树田这个人,这个从扳道工成长起来的分区级铁路局局长。
心眼儿活泛,懂时事会变通,心黑手辣,敢坑人。
其实这三板斧说白了,就没有一个是属于开源性的,更没有一个是可持续的,都只是利用铁路运输的垄断特性硬掏。
从九三年开始,火车上的餐饮开始质量路边化,价格五星化,各种劣质商品开始登陆,各种强制半强制的消费开始上线。
这就是他所谓的开发三产。
缩减编制支出就是名如其实,把年老的没有背景的进不起贡的进行买断,让他们自谋生路。
网运分离就不用说了吧?就是铁路网和运输业务分离,铁路网只管收租金,把运营承包出去。
而做为开创者的李局长那自然也不会闲着,各种开源,钱哗哗的流进口袋,而且他胆子还特别大,不请示不汇报不审批就敢成亿成亿的往外花。
他组织成立的北亚集团在九六年八月这会儿已经成功在申城上市了,大名鼎鼎的铁路第一股,其实就是个空壳子。
这家公司在李大局长的长袖善舞猛拍金币的手段之下,承包了国内七大黄金线路,空手套搞起了酒店娱乐等多个行业。
但是挣钱哪,真挣钱,九一年哈尔滨铁路局负债四十五亿,到九六年还有两个亿,你就说惊人不惊人吧,那相当牛逼格拉斯。
于是大家纷纷有学有样,各种强制手段全部用上,各种提价加价涨价半强制消费,九六年这个时候各个铁路局围绕垄断两个字有上万家三产公司。
而且这还只是个开始,到零七年这个数字翻了至少十倍,以上。零七年京城铁路局三产企业一千九百九十七家,星级酒店多数。
如果不是兰州铁路局那边六十亿事发,还没有人关注这一点,主要是太挣钱了,挣的还快,快到把一切黑洞都给掩盖了。
不过,现在遇到张铁军了。
张铁军喝了口没喝出来好坏的茶水,看了看李局长,心里有点复杂。
要说这也确实得算是一个人物,有头脑有干劲儿,就是方向没找对,后来又太膨胀了。
两个人的级别差的有点多,也不熟,张铁军不说话李局长也不敢说话,就这么坐在一边陪着,在那翻着脑浆子寻找切入点。
主要还是太年轻了,他感觉有点把握不住。
“报告,岳书记车队到达。”李局长口袋里的对讲机沙沙的汇报了一句。
“走吧,咱们一起迎一迎。”张铁军放下茶杯抻了抻衣角,示意了李局长一眼往门口走,李局长颠颠的跟了上来。
走到门口张铁军就站在那不动了,以他的身份迎到门口正好,迎出来是敬老,但迎过去那就有些过了,失身份。
李局长带着他的人跑去了停车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