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在刘一燝大呵过后,慢慢附起了上身说道:
“陛下,刘阁老,杨涟承认刚才祖制之说有罪,但不承认参方首辅有罪。
那李可灼,崔文升确实犯了弑君之罪。
但方首辅却还百般维护,不仅不杀,还赐于奖赏,此非人臣所为。
陛下,臣确实有党同伐异之嫌。
实乃是书生意气了,臣认此罪。
但臣不认故意霍乱朝堂之罪。
臣本想让朝堂一党,不再争执,延误政事。
是陛下刚才一番话唤醒了微臣。
臣确实是本末倒置,只因争而争,缺忘了争来做什么。
臣虽没有扰乱朝纲之心,却有扰乱朝堂之实。
臣一届书生,不知兵,不知农,不知治民,不知应灾,不知税利。
整日口号喊的到挺响,但无一句适用之谈。
臣惶恐,白读了圣贤书,却不能行圣贤事。
臣知罪,陈死不足惜,请陛下降罪。
但那另外几人,是被臣游说才欲行明日之事。
还望陛下开恩,放他们一条生路。”
朱由校听了杨涟的话不由一窒,这杨涟难道是真的醒悟了?
自己的屠刀已经举起来了,他却要立地成佛了吗?
“杨涟,朕问你,你心中之民何解?”
杨涟想了一下说道:“臣往日所滤之民乃是商贾,地主,和官吏。
如今所想之民,乃大明之农、工、商。”
“为何没有官吏,也没有军将?”
杨涟皱着眉头说道:“因为臣现在明白了,能创造财富的是农、工、商。
而官吏和军兵将士,只能消耗财富。”
朱由校听了杨涟的解释,被他的偏激给气乐了。
“杨涟,若如你所说,这大明就不要官吏和军队了。
就只留下农、工、商即可?
那野猪皮子来了中原怎么办?
那胡人来了中原怎么办?
那地痞流氓欺压良善怎么办?
那强盗土匪截径伤人怎么办?”
朱由校看着满眼迷茫的杨涟叹了一口气说道:
“空谈误国,实业兴邦。百无一用是书生。
诸位臣工,你们可看到了其中的端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各位都是饱读诗书之士,想想其中的差别吧!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诸位,你们的教育方向错了。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这也是圣人之语,你们为何不记?”
方从哲,刘一燝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是真的没想起来是哪位圣人说过这句话。
周嘉谟疑惑的问道:“陛下,不知这句话出自哪里?”
朱由校的愣了一下说道:“太祖高皇帝,梦中与朕讲过。
周尚书,难道此话有何不妥?”
周嘉谟听了皇帝的话就是一窒。
皇上,你这句话问的有意思吗?
你都说了是太祖高皇帝的话。
呵呵,这能有不妥吗?这还有不妥吗?
“这句话无有不妥,臣只是孤陋寡闻,想拜读一下。”
杨涟听了他们的对话,状若疯狂的呼道:
“陛下,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乃大智慧。
臣恨相闻此话过晚,才铸下如此大错。
陛下,臣心有不甘啊!”
“呵呵,你心有不甘?那朕就给你一个机会。
做的好,朕不仅恕你无罪,还要你位列三公。
但若是毫无成绩,朕灭你九族。
杨侍中,你可愿意赌此一把?”
“陛下,臣愿意。但臣成事之后不求位列三公,但求为我东林正名。”
“呵呵,你一不问我是什么任务。
二不看看你东林现在是鱼龙混杂,就敢要为你东林正名?
你果真是榆木一截,这要求朕不允,朕也允不了。
就比如朕,这是好是坏可由自己说了算?
这后世之评价,看的是朕一生做了什么。
看的是朕造福了这大明万民,还是祸害了这大明江山。
只要朕做的好,就会被历代传颂。
朕如果是个昏君,就连朕也阻不了身后骂名。
你东林也是如此,要想留下好名声,就去做些实事,好事。
忧天下忧而忧,乐天下乐而乐,你东林的名声自有后人去正。”
“臣懂了,请皇上下旨。”
“王大伴,笔墨伺候,朕要御笔亲书。”
等书写好圣旨后,朱由校放下笔说道:
“大伴,用印后宣旨吧!”
“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澎湖之东有岛名台湾,长欲800里,宽欲 三百里,辖小岛无数。
岛上有我大明子民十数万,朕不忍弃置不顾。
此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是我大明东之门户。
今特设台湾道,命给侍中杨涟巡抚台湾,开荒种田,建立海防。
一应文官自行认命报于朝廷,不得有误。
——钦此。杨巡抚谢恩接旨吧!”
杨涟呆呆双手接过了圣旨,惊喜忧愁一股脑的涌入心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