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呢?多数是吃不饱饭的农民,装备更是差到极点,能打赢并且伤亡不算太大,已然……是个奇迹。
战后,阮朝为了表彰刘永福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宣提督,赐正二品冠服,后又封为一等义良男。
打了胜仗,按说应该乘胜追击才是,但刘永福没有,倒不是他傻,而是没这个实力。
这事儿主要出在清廷身上,当时的清廷,受慈禧、李鸿章等主和派的影响,凡是都讲究一个“以和为贵”反正能赔钱的事情一定坚持不打仗。
所以,刘永福很无奈,打了胜仗又怎样?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反攻收复河内,靠黑旗军?别闹,那才多少人。
刘永福这边儿偃旗息鼓,F国那边可就不一样了,人家跳得非常欢实。
F军两路出击,一路由孤拔率七艘舰艇、一千士兵直捣阮朝国都顺化,一路由波滑率两千士兵攻打黑旗军驻守的各个据点。
孤拔那一路很顺利,因为阮朝实力很弱,且国王阮福时刚刚死去,政局混乱,于是,F军顺利打进阮朝国都,逼迫阮朝签订了第一次顺化条约。
波滑这一路就不容易了,因为他们遇上的是黑旗军,这是一群一无所有,只想活下去的农民军。
好不容易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黑旗军哪里愿意乖乖相让,自然是抗争到底,于是,两军相持,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久后,波滑率军退回河内,刘永福则率军移驻青威县,准备伺机收复河内。
可惜,法军此时已经控制了顺化,阮朝已经投降,停止抗法,同时停止给黑旗军发饷。
见此,声援刘永福的清军也趁机撤离,其中滇军撤至兴化,桂军撤至北宁!黑旗军被迫退守山西,由云南每月助饷五千两。
唐景崧,这位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居然向刘永福提出割据北圻称王的建议。
刘永福当然没答应,且很快就忘了这事儿,只是一个劲的想着黑旗军的归路,他觉得山西难守,有意退守保胜。
唐景崧不干了,劳资帮你是为了啥?敬佩你?开嘛玩笑?我只是眼馋黑旗军,想自己捞到手而已。
所以,唐景崧指使黄守忠向刘永福力争死守山西,嗯,没错,唐大人已经顺利收买了黄守忠,加了一个守字,注定跟黄忠没关系,你还想他咋的?
老部下力劝,刘永福很犹豫,没多久便改了主意决定死守山西,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事儿埋下了黑旗军分裂的祸根。
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指挥,自古就是取祸之道,想不分裂都难。
当然,暂时来看,这事儿并不严重。
公元1883年九月,清朝和F国的谈判因为F国逼迫清朝承认《甲戌和约》的原因陷入僵局。
清廷由此决定小小反抗一下强权,于九月二十二日下旨拨付刘永福、唐景崧十万两饷银,公开支援抗法战争。
与此同时,刘永福派人返回清朝境内,募兵一千,唐景崧也请来滇军三营一千兵马驻守山西。
但同时,F军那边,孤拔率海陆大军六千,携带各种精良武器北上,直扑山西,两相对比,黑旗军实力远逊于F军。
公元1883年十一月十四日,中F战争第一战,山西之战正式打响。
黑旗军经过三天血战,虽暂时挡住了F军的猛烈攻势,却也伤亡惨重,于是,留下部分黑旗军守城掩护后,刘永福立刻率主力大军撤退。
十一月二十日,黑旗军与清军退至兴化,不久,岑毓英率20营滇军来援,让刚刚遭受溃败的黑旗军与清军稳住了阵脚。
公元1884年正月,刘永福给F军新司令米乐下了战书,米乐假意约定二月二日开战,却暗地里转攻桂军驻地北宁。
桂军不敌,向滇军求救,岑毓英于是派唐景崧、刘永福率四千兵马驰援北宁。
二月八日,广西巡抚徐延旭令刘永福率军进攻驻扎嘉林的F军,刘永福、唐景崧随即进入北宁和桂军将领赵沃、黄桂兰商量战事,因为意见不一,没能定论。
此后不久,刘永福因为安丰县无法供应粮草,便把黑旗军移到北宁城外驻扎。
二月十五日,北宁之战打响,两万桂军一触即溃,黑旗军也因为寡不敌众,大败而走,刘永福随桂军退守太原。
二月二十五日,F军不战而胜,取得太原城,桂军退守谅山一带,刘永福则逃回兴化。
三月,刘永福随滇军撤出兴化,率吴凤典等人驻守文盘州、大滩,令黄守忠驻守宣光,五月,宣光陷落。
彼时,清廷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对刘永福态度恶劣,认为他是引发两国失和的主要原因,主张放弃或者除掉刘永福和黑旗军。
当然,有主和派自然就有主战派。
主战派大臣张之洞、张佩纶力主援助刘永福抗法,清廷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坚持继续和F军作战。
1884年七月初,清廷正式对F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赏戴花翎,令他驱逐F军,恢复阮朝政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