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殿下,此去保重!(求订阅)
如今的大明将领里,其实也有一个叫朱寿的,正担任横海卫指挥,会在洪武二十年获封舳舻侯,之后被蓝玉案牵连而死,此时还名声不显。
朱标坦然接受了朱寿的化名,以及镇国公、威武大将军的头衔。
同时他在心里默默嘀咕,这个时空老四没了登顶帝位的机会,以后也不会有正德皇帝朱厚照了。
夜晚,坤宁宫,朱标恭敬地站在马皇后和朱元璋的跟前。
不远处,已经七岁的嫡长女宁国公主朱英娆正在安抚尚年幼的安庆公主入睡。
一家五口齐聚一堂。
老朱看着这位嫡长子递来上的纸条,一拍大腿道:“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标儿,你手下这方进他娘还真是人才。”
“重八,说话注意点,儿子面前别那么粗俗!”马皇后瞪了朱元璋一眼。
老朱不敢反驳,扭了扭身子,一副悻悻然的样子。
“妹子,咱这是高兴啊。你看标儿手下,方进、刘通,还有那孙子文个个都是人才啊。”老朱很是欣慰地说道。
朱标手下的人才越多,朱元璋是越开心。
父皇,你嘴里的那些人才,其实都是儿臣安排的穿越者!
朱标心里嘀咕道。
马皇后接过纸条也瞅了一眼,说道:“如此安排,我倒是放心了许多。哎,标儿长这么大,是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伱是太子,是一国储君,终究要去经历这些磨砺,要不然将来是当不好一国皇帝的!”
“母后,儿臣必会以自身安危为第一,不会总想着去杀敌建功。”朱标也是谦逊地回道。
开国皇后是陪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其见识的确远超之后一些平民出生的明代皇后。
虽说老朱此举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但平民出生的女子,其见识和眼界是严重受限的,而母亲对于皇子在成长当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高过那些老师。
比如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她倒是平民子女,其父亲不过是一个主簿这样毫不起眼的芝麻小官。
别看后世的《大明风华》将她洗成了一朵圣母白莲花,其实此女在历史上的风评是很糟糕的,对于朱祁镇的溺爱和教育,才有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的土木堡之锅,除去他本人外,王振顶多排第二,第一就是这个孙若微。
朱标看着自己的母后,又想到了自己的准太子妃常玉燕。
无论如何,皇室联姻还是要勋贵之女的,不能全是平民之女。
“父皇,这镇国公的头衔如何,是不是很霸气?”朱标半开玩笑地说道。
老朱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笑道:“早知道咱当年就不封吴国公,也封一个镇国公了。”
看来镇国公这个称号让老朱也心动不已,朱厚照真是一个人才。
马皇后看这爷俩有说有笑,从衣兜里取出一枚护符塞入了朱标手里:“标儿,这是娘亲从庙里特意求来的,希望能护你一路平安。”
朱标心中一暖,手里紧紧握着这枚护符,回道:“母后放心,孩儿一定会将护符随身带在身边的。”
他心中叹息,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知道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或许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自己去北伐了。
朱元璋看着英气十足的太子,又道:“咱得定一个规矩,以后我们老朱家代代相传,每一代的皇太子都得这么领兵北伐一次,在军中建立威信。”
“要不然以后当兵的只知道统帅,却不知太子,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标闻言,心中一动。
老朱家的确有这个传统,比如原时空的永乐帝朱棣便是让朱瞻基自小泡在军营里。
如果朱瞻基能活得久点,朱祁镇估计也会重复这一流程。
可是到了明中期有多离谱,比如朱厚照一直想去军营,却被文臣们百般阻拦。
“父皇说得是,为避免臣强君弱,这个传统必须得保存下去。”朱标也笑着附和道。
天色已晚,朱标告别了父母和两个妹妹,便离开了坤宁宫。
夜风呼啸,吹得朱标的脸有些生痛,可对一个不过十六岁,血气方刚的少年而言,心里却生起了豪情万丈。
……
几日之后,朱元璋下旨在此次北伐之中,除了中东西三路军外,再增加一路威武军,用来辅佐主帅徐达。
威武军统帅为威武大将军,名叫朱寿,为镇国公。
此道圣旨只在明军高层里流转,中下层将士并不知晓。
无论是徐达、李文忠,亦或者是冯胜只需一听圣旨便知此朱寿乃朱标之化名,陛下之所以如此做,想以虚虚实实为掩护,来提升太子的安全。
大家都是聪明人,也不点破,乐得装糊涂。
同时,远在太医院的孙子文也得到了朱标的太子令旨,将作为军医随军出征。
为此,他也准备了大量的云南白药和大蒜素,以防不时之需。
至此,朱标钦点的“三大穿越者”皆在北征之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