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海盗?给老朱找点乐子(求订阅)
满朝群臣会不会相信这份报纸里的话?
其实大家各怀心机的。
比如那些文官会所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妖言惑众!
勋贵武将们,则是兴致勃勃,恨不得立马挥师北上,去给那些高丽人一些颜色瞧瞧。
可在民间呢,这些报纸山的内容早已经传疯了。
人的天性是八卦的。
如果朝廷的邸报,只刊登那些文官讲得一些口是心非的大道理,老百姓是根本没兴趣了解的,哪怕说书人说得再口若悬河。
但这些关于两国打仗的,小国挑衅的,以及各种威胁论的,大伙儿就兴趣来了,一下子就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小小高丽国竟然这么嚣张?
打他娘的!
在应天府,甚至全大明各个城镇的茶馆、酒楼里,经常传出类似的声音,慷慨激昂。
这个年代的娱乐方式太少,老百姓获取讯息的途径也寥寥无几,所以报纸上的东西很容易让他们深信不疑。
朱元璋对于属下们的群情汹涌,不以为然,在结束早朝后,他绷着脸问朱标:“标儿,这肯定是你出的鬼主意!”
他可太了解那群文官的底色了,这帮人喜欢粉饰太平,最讨厌的就是妄动兵戈。
“嘿嘿……”朱标笑了笑,“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儿臣如此做,也是让朝堂上下时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思想。”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做法,谈不上有多认可,但也不反对,还觉得有一些新意。
“如果底下的那些官员觉得这份报刊妖言惑众,你准备如何处理?”
“父皇无需管此事,让他们直接来找儿臣即可。”
“好!”
朱元璋日理万机,也没闲情逸致去管这些闲事,朱标身为太子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在他看来只要标儿不造反,逼自己退位当太上皇,随他怎么折腾。
“标儿,咱的那些船队差不多已经在返航的路上了。”朱元璋目露期待之色,“也不知这次出海能带回多少东西。”
朱标打趣道:“父皇为了安全起见,出海的目的地是离大明本土不远的安南国,这货物的利润就不可能太可观。不过父皇的船队足足有十六艘福船,虽利润低,但货物数量足够多,想必回报也是挺可观的。”
朱元璋听着朱标的分析,也是深以为然。
他那越加庞大的后宫,以及越来越多的子女,对于自己的内帑而言是一股巨大的压力,因此更是依赖海贸带来的巨大利润。
“标儿,你说张士诚的残部会不会趁机打劫?”老朱目光闪动,带着一丝担忧之色。
不过坦诚地讲,他的船队有十六艘福船以及各种护卫战船组成,那张士诚残部即使想打劫也没这个实力。
“肯定会的,不过他们应该不敢以父皇的船队为打劫目标,至于其他人就不好说了!”朱标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伱这小子,尽是坏心思!”老朱斥了他一口,不过脸上也带着几分幸灾乐祸之色。
一开始的时候,老朱的本意是大伙儿一起组建船队出发。
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规模也让那些飘荡在海上的海盗们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出手。
广茂的海洋上,有倭寇,又有张士诚的残部,这里有财富,也有重重风险。
朱标并不想学前世的朱棣,让郑和率领着最为精锐的大明水师,花费莫大人力物力,将南洋上的海盗势力犁庭一遍。
想想那些欧罗巴诸国,在开启大航海时代的二百余年里,海面上依然遍布着各种海盗势力。
某些海盗势力甚至有官方背景,有国王在背后亲自扶持,最为显着的例子就是被誉为日不落的英国了。
国王甚至亲自给海盗颁布私掠许可证。
西方的文明就是奉行野蛮生长,丛林法则。
大航海时代的向外探索,和各种盘踞的海盗势力一直是共存的。
大明朝实在是将那些官员保护得太好,这些人不仅不会感恩戴德,还觉得理所应当。
所以朱标就是说服了老朱改变最初的计划。
满朝的文武群臣,你们想通过海贸赚钱没有问题,但必须得各管各的,别指望朝廷处处给你们擦屁股。
勋贵们本就是尸山血海里走出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可苦了这些想要发大财的文官。
朱标也是打定了注意不去剿灭盘踞在海外的张士诚残部,故意使其成为一股可以随时威胁大明海洋贸易的潜在势力。
只有当财富和风险并存时,才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
若是你退缩了,就活该看那些胆子大的人赚钱。
朝廷非并非你们的父母,要管天管地。
朱元璋也是认真琢磨了朱标的意思,也觉得儿子说得甚有道理。
自己以前的确管的太多了,什么都要插手一下,累死累活的,完全可以轻松点嘛。
打了一辈子仗了,就不能享受一下?
再说了太子已经展现了独挡一面的能力,他觉得自己也的确可以逐渐放开手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