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言谈举止之间早已经将占城国视为了囊中之物。
至于那安南国,姚广孝这边是赞同朱标的意思,惩戒一番就行了,要彻底灭掉此国难度很大,而且后期也不好管理。
“小僧觉得安南之民不服王化,民风又颇为剽悍,要远比占城难管理。”姚广孝分析着。
相对而言,占城人没安南人那么好勇斗狠。
这一点,想必后世的漂亮国也深有体会,毕竟他们也在这地方吃尽了苦头,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
方进那家伙还一直强调,安南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粮仓。
但大明缺粮仓吗?不缺!
大明甚至可以用宝钞,轻而易举收购海外诸国的粮食。
即使是原来的崇祯年间,大明其实也不缺粮食,只是那些富贵之人不愿意将粮食拿出了救济灾民,而朝廷上下的蛀虫,也一心想着贪墨朝廷的赈灾粮食。
这种情况下,大明的粮食储备即使再翻个十倍,也会被这帮人漂没完,到不了灾民手里。
所以大明需要做的不是储备粮仓,而是增加监察手段,保证赈灾的粮食不会被贪官污吏们给漂没。
方进也无奈,这姚广孝和朱标都不赞同占领安南,自己即使再坚持也毫无意义了。
……
占城,又名占婆补罗,补罗是梵音的发音,可以翻译为城的意思。
位置在东南半岛的东南部,大致上相当于后世越南的南半部分,王都位于因陀罗补罗,华夏古代称之为象林邑,简称林邑,占婆。
占城这里的人称之为占人,其祖上是来自汉代所置的日南郡的象林县,137年的时候,象林县的功曹之子区逵,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
到了宋朝至明初的时候,也就是10—14世纪这段时间内,占城成为了安南封建统治王朝的主要扩张对象。
对于安南国而言,东边是茫茫大海,北边是被誉为天朝上国的华夏帝国,西边是中南半岛里的小霸王澜沧王国(后世的老挝),此国的实力虽不如大明,但也处于鼎盛时期。
只有南边的占城是安南唯一可以扩张的方向。
对于任何一个陆权国家而言,扩张领土是他们的天性,只要相邻的国家里有比他们弱小的,必会成为他们的扩张目标。
如今占城国的君主名为制蓬峨,也算是一代雄主了。
占城的地理位置,比起安南其实要好不少。
它的南边和东边都是大海,北边是安南国,西边则是真腊(后世柬埔寨)。
真腊国的实力要弱于占城,若是没有安南在一旁虎视眈眈,制蓬峨早就挥兵而出,向真腊国发动灭国之战了。
人性便是如此,欺软怕硬。
对于占城而言,和安南接壤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不幸的事,在过去两百年里安南国一直欺负占城。
幸运的是,至少和他们接壤的是安南而不是华夏帝国,要不然可不只是欺负伱那么简单,有可能会是亡国灭种。
制蓬峨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如今也已经得到了大明的册封。
因此,他觉得自己在面对安南时不能再坐以待毙,而应该出动出击,甚至深入帝敌国打疼了,才会对自己报以尊重。
的确,在原来的时空线上,制蓬峨以伏兵的战术大败安南军。
随后又趁安南发生王位争夺事件之后大举北伐,攻破越南首都升龙(今河内),大肆焚烧掳掠而归。
安南国君陈睿宗在登基后为报复,便亲自带兵攻打占城。然而制蓬峨老谋深算,诱敌深入,在石耐港大败越军,并击毙陈睿宗。
随后乘胜北伐,再一次攻陷了升龙城。
几年之后,升龙城第三次遭受到制蓬峨的洗劫。
可以说在制蓬峨在位期间,安南和占城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但因为两国之间的实力本就存在巨大的差距,也让占城只敢抢掠一把就走,没有能力占据安南的土地。
如今,刚继位不久的制蓬峨意气风发,正准备大干一场。
他手里拿着一份信件,微眯着眼睛仔细浏览了一遍。
“我们占城与历代的华夏帝国世代友好,只要新朝一建立,我们就第一时间称臣纳贡,算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藩属国啊,哪像安南这样狼子野心。”
制蓬峨也想借大明的实力去威慑那该死的安南国。
甚至他还通过书信来往向大明告状,这安南国君在面对大明时自称国王,但他们在国内其实是称帝的,甚至在和占城外交时也称帝。
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当然明朝也不会因为这点事就派兵讨伐,只要对方表面工作做到位就行。
“大明的意思是他们得到情报,安南又准备对我们占城动手了。明人那边也不愿意坐看安南做大,成为中南半岛的霸王,所以愿意给我国提供军事援助。”
制蓬峨回想着信件里的内容,心中谨慎到了极点。
说实在的,因为占城和大明并未领土接壤,制蓬峨对大明的警惕之心远远不如安南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