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线条,多柔和,从额头到鼻梁再到下巴,一气呵成,好像能感觉到当时工匠的用心,每一刀都带着虔诚。”白露点点头,伸手轻轻拂过石像上的青苔,指尖沾了点湿凉的绿意:“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能保存得这么好,真不容易。摸上去凉凉的,好像能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千年前的气息。”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眼睛里满是感慨。
李辰对这些石雕兴趣不大,他更关注寺里的夜景灯光。他看到大雄宝殿周围的树上缠绕着串灯,远远望去像挂满了星星,闪烁着温暖的光,忍不住跑过去,脚步带起一阵风:“你们快来看,这树被灯装饰得跟圣诞树似的,真漂亮!比我去年在商场看到的圣诞树好看多了,有文化底蕴。”
张真元跟在他后面,手里拿着刚买的烤肠,油汁顺着手指往下滴,他时不时地舔一下,一边吃一边说:“这灯串颜色还挺讲究,是暖黄色的,不刺眼,跟古建筑特别配,有种历史的厚重感。要是用五颜六色的,就俗了,像游乐园似的,那就没意思了。” 他指着一串灯,“你看这光打在树干上,连树纹都看得清清楚楚,多有感觉。”
姜柏宸拉着白露的手,两人的手指交握在一起,慢慢逛着大雄宝殿后的回廊。回廊两侧的墙壁上嵌着许多石碑,碑座上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上面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在灯光下字迹依稀可见,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娟秀柔美。“你看这篇碑文,” 姜柏宸指着其中一块,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石碑,“是明代的官员写的,记载着他来这里礼佛的经过,字写得真不错,笔力浑厚,有股正气。”
白露凑近看了看,鼻尖几乎碰到石碑,轻声说:“是啊,能在这里留下文字的,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千年的时光,就藏在这些石碑和砖瓦里,等着我们慢慢发现,每一笔每一划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她抬头看着姜柏宸,眼里映着灯光,像落了两颗星星。
老周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他们身边,手里拿着个印着 “西安” 字样的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口茶,茶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前面就是转轮藏经殿遗址了,那里新修了个玻璃展柜,防尘防潮,里面放着当年的残碑,晚上有射灯照着,看得可清楚了,比白天还清楚呢。”
众人跟着老周来到遗址前,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玻璃展柜立在台基上,玻璃擦得一尘不染,里面放着几块残破的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像被岁月蒙上了一层纱,但能看出是唐代的风格,笔画舒展大气。射灯的光打在石碑上,把纹路照得清清楚楚,连石缝里的尘土都看得明白,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在这里转动经筒的景象,听到诵经声在殿内回荡。
“这就是唐代转轮藏经殿的遗址,” 老周指着展柜旁的说明牌,上面有黑白的老照片,“当年这里有个巨大的转轮藏,木头做的,能同时容纳好几个人在里面诵经,据说一转就能相当于念了一遍经文。可惜后来毁于战火,就剩下这些残碑了,能保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沙易站在展柜前,看得格外认真,眼睛一眨不眨,他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借着灯光速写起来,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很快就勾勒出石碑的轮廓:“真没想到能看到唐代的实物,这比看史书直观多了,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回去我得好好查查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这转轮藏的构造,肯定很巧妙。”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浓,像一块巨大的黑丝绒笼罩着大地,寺里的游客渐渐少了,只剩下他们一行人。大雄宝殿里传来隐隐的诵经声,低沉而悠扬,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在夜空中回荡,让人心里莫名地平静下来,连呼吸都变得缓慢而深沉。
“时间不早了,” 老周看了看表,表盘上的指针指向晚上九点,“该回去了,明天还要去碑林博物馆呢,那里可有的逛,得养足精神,早点休息。”
众人恋恋不舍地往门口走,脚步都放得很慢,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目光扫过那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庄重的建筑,心里充满了不舍。张真元咂咂嘴,嘴里还残留着烤肠的香味:“这地方晚上比白天还有感觉,安安静静的,能让人静下心来想事情,远离了外面的喧嚣,像个世外桃源。”
“是啊,” 白露手里还攥着片从银杏树上捡的叶子,叶片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黄,叶脉清晰可见,“感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着灵性,让人舍不得离开,好像还没看够,还有好多故事没听完。”
走出大兴善寺,夜风吹在脸上带着点凉意,拂起了大家的头发,众人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老周笑着说:“怎么样?这大兴善寺的夜景没让你们失望吧?这可是西安晚上最有味道的地方之一,一般人只知道白天来,错过了晚上的美景,你们算是来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