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试译:樊迟请教怎么种五谷,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怎么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樊迟出门后,孔子说:“小人啊,樊须!在上的热衷礼仪,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恭敬的;在上的热衷仁义,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服从的;在上的热衷诚信,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踏踏实实的。这样的话,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在上的亲自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试译:孔子说:“三百首《诗》背熟了,把政务交给他,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四方,也不能相机行事。背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试译:孔子说:“一个人一身正气,不用发号施令,别人会跟着走;自身没正气,就是发号施令,别人也不跟他走。”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试译:孔子说:“鲁国、卫国的国政,有兄弟气象。”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试译:孔子评论卫国公子荆,说:“公子荆善于管家理财。刚有一点起色,就说,‘不错了。’稍稍增加些家财,又说,‘差不多了。’家道殷实后,又说,‘几乎是尽善尽美啊。’”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试译: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丁兴旺啊!”冉有问:“人丁兴旺了,再干点什么?”孔子说:“让他们发财。”又问:“发财之后,还干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试译:孔子说:“如果有用我的,一个月可以打下基础,三年就会有成就。”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试译:孔子说:“‘善人治国百年,也可以不用酷刑不定死罪的。’实诚啊这话!”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试译:孔子说:“如果有王者来治理,必定会经一代人的努力实现仁政。”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试译:孔子说:“只要自身正,让别人跟从正道有什么难的?自身不正,怎么能端正别人?”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试译:冉求下班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晚了呢?”冉求说:“有公事。”孔子说:“是私事吧。果真有公事,虽然季氏不用我,我也会听说的。”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试译: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兴盛国家,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说:“话可能不会和这句完全一样,类似的说法倒是有的。有人说道,‘做国君难,做臣子不容易。’要是真知道做国君的难处,岂不是和‘一句话就兴盛国家’差不多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丢掉国家,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说:“话可能不会和这句完全一样,类似的说法倒是有的。有人说道,‘我不乐意做国君,只要我的话没人违抗就行了。’要是话说对了没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假如话说错了没人违抗,岂不是和‘一句话丢掉国家’差不多吗?”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试译:叶公问执政的要点。孔子说:“让身边人都幸福,让远方人来投奔。”
13.17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试译:子夏当莒父的县长,问怎么执政。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利。图快就达不到主要目的,贪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3.18叶公语(yù)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