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在《五十二病方》开始有了初步体现,如疽病方这一记载:“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同一疽病,症候因有骨疽、肉疽、肾疽的不同,治疗也就有倍白蔹、黄芪、芍药的区别,根据症候的变化改变方剂比例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祖国医学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的依据。
又如“牡痔、牝痔”的治疗共有12方,而每方的主治证候都不一样,治疗则又有外敷、熨法、角法及外科手术等。从这些方法中不难看出,《五十二病方》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在当时已初步形成、
与现存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对照,可以发现《五十二病方》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更为原始、古朴的特色,还看不出《内经》中已经出现的五行学说的痕迹,阴阳学说也几乎没有反映,难得提到脏腑,没有各个腧穴(即穴位)的名称,只提到过“泰阴”、“泰阳”两个脉名,书中的治疗方法有灸法、砭法而没有针法。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书里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几种不同的疗法,同一药物也常常几个不同的名称,甚至字的写法前后也不统一,这些可以证明283个医方是长期搜集和积累的成果,其中不少医方后面注明“已验”、“尝试”、“令”(灵验的意思)说明它们曾在医疗实践中经历过反复的验证,里面可能保存着不少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原方。因此《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无疑早于《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古医方。
喜欢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