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像中行偃那样吗?楼令寻思了一下,还真没有找到例子。
而中行偃那么干,可能是被逼无奈吧。
旬林父掌权时期的荀氏,某种程度上非常仰仗荀首的帮助,搞得荀氏的资源向智氏倾斜。
到智罃继承智氏之主的位置,其实智氏这个小宗的实力一度跟大宗拉得很近,迫使大宗分出中行氏这个小宗。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更扯淡了。
作为荀氏小宗程氏的核心族人,程滑却是成了栾书的忠犬。
先不管是不是旬林父或谁的安排,反正程滑真的成了栾书的忠犬,忠诚到连弑君都毫不犹豫。
非常诡异的事情是,当初的中行偃也是栾书马仔的定位,弄得荀氏像极了是栾氏的附庸。
堂堂一个老牌卿位家族在中行偃的管理之下,整成了像是另一个卿位家族的附庸,谁见了不会感到迷糊啊?
如果后面不是中行偃及时调头,转为跟着郤氏、楼氏干挺栾氏?荀氏大有可能被连带给收拾了。
荀氏突然间的转换立场不是没有后患,其中包括郤氏瞧不上荀氏。
另外一点,中行偃以前对楼令这个姑父爱搭不理,等楼氏强横崛起才靠上去,一样为人所诟病。
所以说,郤至一点都不顾忌中行偃的感受,选择跟智罃一块玩耍,讲实话就是瞧不起中行偃的一种表现。
对此,一直在充当调和派的楼令,说是心累或什么都好,没有干预的打算。
“能够拿下洛於之地,想来周王室应该会很识相。”楼令所说的识相包含很多。
郤至立刻很高兴地说道:“一件事情,达成两个目标。需要的帮忙的时候,你可不能推脱。”
这个又让楼令思考郤至是不是在进行暗示。
这不是郤至跟智罃成了合作者吗?
楼令是智罃的妹夫来着。
与此同时,取代周王室是楼令牵头向晋君周提出的建议,多担待是应该的事情。
目下,晋国高层还没有完全想好怎么来对待周王室,甚至对于怎么来跟楚国相处也没有定论。
当然了,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已经成为晋国高层的共识,只是使用高压的武力取代,亦或是让周王室自己识相进行权力转交,一直以来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
楼令负责提出战略的方向,见识到了晋君周与其他卿大夫在情绪上的纠结,只能是按耐下来观察一段时间。
毕竟,楼令哪怕已经在春秋时代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些时候还是搞不懂某个人为什么会因为某件事情而纠结。
那叫什么?三观一旦建立起来,思维方式也就差不多被固定下来。而人在构思什么,肯定是以自己的三观与认知来谋划。
简单归纳于生长环境带来的文化倾向就行了。
例如说,同样是华夏苗裔,在红旗下长大与在国外长大,真的是会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如果是按照楼令的旧有观念,周王室又没有几个“师”,使用武力干翻是最简单直接的取代方式。
只是,楼令好歹在春秋时代生活了二十多年,怎么都不该将事情干得那么粗糙。
“想在当前光凭武力镇压一切?只会落得跟秦国一样的下场。”楼令好歹还有秦国的例子可以借鉴。
秦国就是过度使用武力的一个例子。
所谓的过度使用武力,指的是什么人都杀,缺乏有效且成系统的挽回民望手段。
秦国的一统之路走得很漫长,起点不是商鞅给秦国带去大一统理论,其实首位提出大一统理论的人是孔夫子。
孔夫子不止一次呐喊过“一匡天下”的口号,只是他所想要的“一天下”是让周天子重新成为有实权的君主,希望各国的诸侯老老实实继续听从周天子的任何指示。
在周王室已经全面衰弱的阶段,格局逐渐变成谁的拳头硬就说话比较管用,压根没有多少人愿意继续搭理周天子了。
秦国是不是听到孔夫子的呐喊,才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呢?其实并不是的。应该说秦人就没有喜欢过孔门之儒,乃至于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深深排斥。
到战国中后期,世人受过了没完没了的征战,有太多的人秉发由强国横扫列国,使得天下重新归一的想法。
当时的列国都有扫灭诸侯的野心,只是秦国占了太大的地利,发挥出地利上的优势,渐渐让“一天下”成了历代秦王最大的追求。
所以,秦王政是继承了历代先王的理想,不是由他才让秦国有那种理想。
不管秦王政从先辈手里继承了多大的优势,反正他就是确确实实办到了扫灭诸侯的成就。
继承财产之多的人比比皆是,是不是也要有足够的能耐,才能在原有的辉煌上,取得更大的辉煌成就呢?
这不是老楼家在楼令有计划的针对下,成功获取了秦国的地理位置吗?
现实让楼令无法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做到更多,为子孙后代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成为他需要去做的事情了。
郤至在“太原”待的时间不久,只是待了两天就辞别离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