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调度难吗?
应该换一个问法,居中调度到底有多难。
进行战争不能只光盯着动用多少兵力,用了多少兵力之后还能抽调出多少后备兵员。事实是缺了后勤,有再多的兵又有什么用?
所以,居中调度最难的地方就难在保障大军的后勤上面,真不是指着一张地图“那里投入多少兵力;这边又该是多少兵力”那般简单。
对于兵力的部署和调动当然很考验统帅能力,究其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以多欺少!
没开玩笑,赢得一场战争的最佳做法就是恃强凌弱。
而恃强凌弱不是说非得有百分百把握再动手,无外乎就是用有限且合适的兵力扛住敌方的主力,再用己方的主力尽快消灭敌方的偏师,聚小胜来逐渐形成总体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最后迫使敌军进行决战,赢得整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因此,经常能够看到大国败在小国手中。不是大国不强,区别就是体现在敌我双方指挥官在能力上面的差距。
远的不说,只提当前的时间段,能够指挥两三万的将军不少,可是有能力指挥十万大军的主帅绝对不多。
晋国改革军制也就二十多年的事情,先后历经栾书、郤锜和楼令三位中军将。他们都有指挥十五万兵力作战的经验。
齐国倒是有过动员十万以上大军的例子,可是齐国的主将并不算指挥十万以上的大军作战。他们的做法是简单的在某一个战场,下令让自愿随军的勇士冲锋,随后任其自生自灭。
那等于什么?现如今真正可以指挥十万以上大军作战的人只有楼令一个。而楼令已经多次指挥十万以上的大军作战,有两次指挥的兵力接近二十五万。
能力当然是锻炼而来,比如楼令是从指挥数十人开始历练,直至能够指挥三十万大军在几条战线作战。
楼令也就更明白一个道理,上层的能力体现在体系是否完整,一旦体系不完整的话,主将再厉害也是无处发挥。
什么是体系?军队的体系由各层军官来构成,只有拥有数量足够的合格军官在支撑,体系才能够被架构出来。
事实就是那样,士兵再能打总要有带动和约束他们的人,光有士兵就是谁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命令,整体的力量压根就发挥不出来。
感谢当前的时代,应召入伍的“大夫”、“士”、“徒”需要自行武装且自带粮食,他们在服役期的三个月内不用别人操心,过了服役期才需要由各自的上级来保障后勤。
那无疑省了楼令在调度上的很多麻烦,有三个月作为缓冲期,可以看清更多的现状,更加从容将物资调动到该去的地方。
秦末时期的韩信能够是兵仙,含金量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体现在韩信可以从无到有拉起一支大军,军官都是由他进行培养,后勤也是他自行负责。步入信息时代之前,纵观列国只有韩信能够做到。
那没有讲错,其他人都是仰仗于国家或所在的集体,跟韩信的情况不是一回事。
楼令居中调度,肯定不是拿楼氏的资源出来挥霍。
天子周有没有被软禁,他都应该供应军队超过服役期的粮食和军械。
国家发动国战,打赢之后要将战利品上交给国君四成,平时的积累就是用在各个家族超过服役之后,用来保障军队的后勤。
晋君周的情况比较复杂,他登位前一无所有,登位后财产被侵占了许多。
晋国对外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大多数时候可以让姬周拿到足额的四成,可是他拿出大量的粮食扶持公族封君与其他中小家族,并且没有多少直辖地,到了发动对列国的横扫之战,其实无法拿出多少粮食来。
倒是军械让天子周囤积了不少,恰好可以拿出来用。
然后,晋国在发动横扫列国之战前,用心准备了三年的时间,包括调动奴隶在郑地和楚地大肆生产。
另外,晋国自有国情在,等设立卿位之后,国君在军队超过服役期限并不需要保障卿位家族的后勤。这也是列国的独一份。
这样一来,有了奴隶生产出来的三年存粮,对于非卿位家族来说,他们的粮食问题也不大。
卿位家族封地多和人口多,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多少算是一种平衡。
负责居中调度的楼令,他在这一次发动横扫列国的战争之后,接管天子府库的同时,得到了其他卿位家族的一些权限。
来自卿位家族的权限不是完全接管,楼令只是得到几位同僚拿出来的数据,知道有多少存粮或军械能够动用。
在楼令需要从卿位家族调动资源的时候,并不是楼令直接派人去拿,仍然需要各个卿位家族运到某个地方,乃至于是他们的人负责实际分发下去。
可以猜测到的一点,几位卿大夫给楼令的数据,一定不是几个卿位家族所能拿出来的全部。
那就是在说废话了。
即便没有将要进行分封那么一回事,谁会缺心眼到把自家真正的家底透露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