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加速的不足三千羌骑追随着主将重新奔回了己方车阵后方。而一直追击的五千北魏骑兵也很配合的暂时放弃了追击,准备先和己方主力汇合。
突厥人不放弃也不行了,本就马力逊于对手的他们又玩儿命追了半个时辰。人顶得住,战马可挺不住了。
既然主力已经赶到了,那就没必要冒险了。总之脸面都已经丢的一干二净了。
拔延那环在得知对面领军的是卑湳羌的李威之后,也没有责怪己方先锋大将。作为常年交战的对手,他对后秦有哪些出色的将领是一清二楚的,李威绝对是年轻一代羌人中的翘楚。据说去年最先向主帅提议抓住机会突袭己方的就是这个年轻人。
拔延那环看向对面的目光中有些可惜。
“再是人中之龙,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合兵一处的北魏军很快就发起了进攻。
很清楚对手意图的拔延那环一上来就使出了全力,一万步兵大军正面强攻对手车阵,左右两翼共计一万骑兵倾巢而出。
后秦军李威面对士气重新跌落到极点的己方大军,诸般手段完全无从施展,只能在心中徒呼奈何。
李威率羌骑迎战从两翼杀来的突厥骑兵后,失去了后方震制的七千秦人步卒很快崩溃。
北魏军也不追击,集中所有兵力围杀羌人骑兵。
陷入重围的三千羌骑也很快崩溃,大部分向突厥人投降,只有李威以一百本族子弟亲兵为核心,凝聚了数百决意死战的羌骑在北魏大军中左冲右杀,拼尽了最后一滴热血为南撤大军争取着最后的时间。
全歼了后秦断后部队的北魏军继续南下追杀,五千突厥骑兵再次成为南下先锋。
李威的优秀能战是显而易见的,可对全局的影响却还是和其族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究其原因还是之前提到的那个所有北方胡族势力军队都存在的无解缺陷。
说是无解倒也并不绝对,化解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胡兵集中起来使用就行了。
比如北魏的北部军就是一支纯由突厥兵组成的军队,其精锐程度冠绝北魏各军,连晋阳的王庭禁军都无法与之相比。
类似的部队北方各国其实都有。
比如后秦的陇西军,辽国的宫帐军,南魏王庭军中的虎师和野战部队中的鹰师。
只是这种部队的规模不可能大,在军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原因非常简单,都入主中原了,怎么可能打仗玩儿命的活还全都自己干,那被征服的秦人干吗?在后方享福?
若不是两百年来北方从未统一,战事从未停息,这些已经成为主子的胡人老爷们肯定更希望在家享福,打仗的活全都让卑贱的秦人去干才好!
唐笠梦外那个世界历史上的满清坐稳了江山之后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八旗子弟在京城遛鸟,打仗的全是绿营兵。唐笠以前无聊的时候甚至自己瞎琢磨过,这“绿营”两字是怎么来的?和“绿帽子”是不是有点什么关系?
对阵的双方如果都是常规的秦胡混编军队,有来有往的时候并没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情况。
可若是遇到现在这种一方逃一方追的情况瞬间就不同了。
追击的一方是顺风仗,军中的秦卒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也会士气高昂,因为他们也想要立些军功,从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逃跑的一方就完全不一样了。占绝大多数的秦卒真要铁了心逃跑,人数不够多的胡兵根本拦不住。
因为平时好使的所有威慑、弹压手段在临阵的那一刻全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施展。就连拿秦卒家人性命要挟这个最大的杀手锏在那一刻都不例外!
逃与不逃都一样是死,可明显敌人更凶,数量也更多啊!要怎么选还用人教吗?
而且每个人都觉得只要自己跑得足够快,至少比其他同伴跑得快,就有希望活下来。而只要能活下来,一切就还有希望。
留下来死战?呵呵,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不但秦卒这么想,甚至很多胡兵都是这么想的!
生来就是高等人的他们也根本没有了祖先的悍不畏死。
这也是那些较晚进入中原的胡族,每每能够以绝对劣势兵力击败早先入主中原的胡族前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还有另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子,就是临战前将平时散在各军中的胡兵集中起来使用,李卫和李威兄弟就是这么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倒不是说临时集中的胡兵战斗力就是比秦兵强,两者间的区别主要还是在战心上。
至少胡兵作为统治民族的一员,不会像秦卒那样有为奴隶主打仗的想法,他们对军队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到底还是要更强一些。
可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
明显是送死的断后阻击战中,集中起来的胡兵要做什么呢?
和秦卒一起断后?
集中之前都拦不住秦卒逃跑,不在身边那就更不可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