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依然会想起那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怨。特别是在七夕这个特别的夜晚当满天的繁星如同牛郎织女的深情相望时她却只能独自一人面对空旷的庭院和孤寂的月光。但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想起那位公子的温柔话语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她知道生活总会有起起落落但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走过每一个难关。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大地,柳自华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支毛笔,思绪如潮水般涌动。她轻轻地挥动着笔尖,将心中的情感化作了一首首优美的诗词。
她首先写下了一阙《忆江南词》:“七月六,瓜果盈盘映月华,独坐空庭心自苦,遥望银河恨无涯。”这首词描绘了七月初六的夜晚,瓜果摆满盘子,映照出明亮的月光。然而,她却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庭院中,心情苦涩无比。望着遥远的银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恨意和无奈。
接着,她又写下了另一阙《忆江南词》:“七月七,鹊桥相会话别离,虽有今宵一晌梦,明朝又是各东西。”这一阙词描述了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倾诉离别的痛苦。尽管今晚能有短暂的梦境,但明天他们又将各自分离。
写完这些诗词后,柳自华感到自己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些宣泄。她放下毛笔,站起身来,决定到庭院中去散散步,享受一下清凉的夜风。她带着侍女一同走到庭院中,静静地坐在石凳上,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凉爽,抬头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柳自华希望能够从清风明月中找到一丝慰藉,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她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暂时忘却了烦恼和忧愁。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身影悄然闯入了她的世界。那是一位杭州的名士,名叫沈逢吉。他在湖边独酌了几杯后,觉得口渴难耐,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柳自华的小院。当他看到桌上未干的墨迹和娟秀的字迹时,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愫。他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最后竟然提笔在柳自华的词后写下了一阙《多丽词》:
“欢娱与苦楚相缠,双星虽远情难断。月冷朱颜白素手,锦帐鸳帏空自寒。愿得此生情未了,与君共赏并头莲。”
写完后,他又注了一句:“秋河在此,准算茶金。”
正当沈逢吉准备离开时,他忽然听到了院子里传来细细的说话声。他心里一惊,还没来得及想出应对的办法,就看到两名艳妆女子走了进来。
此时,明月高悬,繁星点点,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连一丝波纹都没有。两位女子穿着淡雅的衣服,身姿婀娜,步履轻盈,宛如仙子般漫步在西湖边。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柔情。她们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身上散发着一种清雅的韵味。
突然,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两位女子警觉地回过头,只见一名青年男子身穿青色长衫,手持折扇,面带微笑地向她们走来。这位青年男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正是沈逢吉。
柳自华和婢女花容失色,心中暗自惊疑不定。那婢女反应极为迅速,立刻指着沈逢吉大声呵斥道:“哪里来的窃贼,竟敢如此大胆!”她的声音还未落下,便急忙转身对柳自华说:“小姐快来看看,有没有丢失什么贵重物品!”
柳自华闻言,心中虽惊不乱。她见沈逢吉气宇轩昂,不似寻常窃贼,便心中一动,微微一笑,对婢女摆了摆手,示意不必惊慌。她走上前,细细打量了沈逢吉一番,见他手中正拿着一本词集,心中便有了计较。
柳自华轻盈地走到桌前,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拿起那本精致的词集。她翻开一看,目光落在扉页上,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秋河”。她的心中微微一动,抬起头来,美丽的眼眸凝视着沈逢吉,轻声说道:“公子莫不是姓沈吧?”
沈逢吉听到这句话,不禁愣住了,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之色。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好奇地反问道:“小姐何以知道?”
柳自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缓缓说道:“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说完,她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转过头,吩咐身边的婢女道:“快去沏一壶好茶,给沈公子醒酒。”
婢女虽然心中有些不情愿,但看到小姐如此镇定自若,也只好听从命令。她转身走进厨房,精心地沏了一壶西湖龙井。很快,茶香四溢,弥漫在夜空中,为这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沈逢吉与柳自华相对而坐,四目相对时,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这种情感像是一种默契,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他们彼此都知道,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无需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沈逢吉看着柳自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她的美丽和高雅让他为之倾倒,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善良,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吸引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