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暂受招抚
崇祯九年(1636年)初,农民军已经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在河南会合时,常连营百里,而张献忠的部队就有十万人以上。同年九月,闯王高迎祥在战斗中遇伏被俘,并被凌迟处死。李自成等大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而张献忠的部队则成为潼关以东地区官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张献忠的部队在鄂、豫、皖等地辗转作战,多次打败官军。尤其是在攻进河南时,一举占领了许州,并杀了左良玉的哥哥。次年三月,在安庆家店的战斗中,张献忠的部队又击毙了明将潘可大等人。
然而,由于流民军各部缺乏统一部署和协同行动,每部各自为战,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各路农民军均连遭挫折。特别是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李自成在陕西遭到几次失败,刘国能等也在河南归顺朝廷,这些情况都给张献忠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的军队击败,本人也受伤,幸亏被部下孙可望力救脱险,随后带着部队退居谷城(今属湖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受“招抚”后,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他将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周,分为四个营地,每个营地设一名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张献忠积极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此外,他还经常请人给他讲解《孙子兵法》,并结合战例,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待时机再次崛起。
五、再举义旗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迅速打垮了守备谷城的官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了城垣,劫库纵囚。明朝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被迫投降。张献忠离开谷城时,将官府上下大小官员向他索贿的名单、数额和时间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使百姓看清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张献忠再起时,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农民起义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
熊文灿得知农民军再起的消息后,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布置了陷阱,并派出一支队伍佯装败退,引诱官军入山,伏兵围攻,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甚至遗失了军符印信。
崇祯帝得知消息后,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将其逮捕杀害;左良玉则被降三级,带罪随军立功。接着,朝廷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总督以下均听其节制,再次展开对农民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一到襄阳,就实施了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他集结了十万大军,并檄令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要冲,主要任务是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后来通过情报摸清了官军的底细,张献忠说服罗汝才,两军联合,加强了农民军的力量。
农民军采用了“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来对付官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老百姓也常把官军的动向告诉农民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因此,农民军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然后迅速转移,使官军摸不清农民军的去向,难以追击。
尽管如此,农民军被困在官军的包围圈里仍十分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官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包围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官军。
六、入川作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县的玛瑙山又受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农民军连续遭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被左良玉等军围困,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绝境,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之间的矛盾,派人携带重宝贿赂左良玉,对他说:“正是因为我的存在,朝廷才重用你,你的部下乱杀无辜,朝中早有人看在眼里,如果我不在了,那么离你死也不远了。”这一策略让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农民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农民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