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讨东川的战斗中牺牲,其部属被孙可望收编。八月,李定国与刘文秀攻破沙寨,活捉沙定洲,滇东地区全部平定。当大军凯旋返回时,沐天波向他们表示感谢,而沙定洲则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唾弃。
大西军在云南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吸引了彝、白、壮、傣等多个民族的人们加入,使得大西军的规模扩大到二十多万人,并新增了象队作为军事力量的一部分。李定国的部队人数达到五万多人。在大西军的治理下,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改善,当年就实现了大丰收,军民关系和谐。
三、南下西天
张献忠在辽西抗击清军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军事组织结构,他模仿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制度,任命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大西军的四大将军。然而,在张献忠于凤凰山之战中被清军射杀后,大西军的指挥权主要落在了这四位养子手中。在这四位将军中,孙可望因其较高的军事地位和个人能力,被推举为首领。然而,孙可望、李定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和睦,尤其是在艾能奇牺牲之后,大西军内部的权力平衡发生了变化。
艾能奇在一次战斗中中毒身亡,这对孙可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艾能奇是孙可望的重要盟友。艾能奇的部将冯双礼虽然继续效忠孙可望,但由于其地位较低,无法参与到四王的重大决策中。这样一来,孙可望在四王会议中的影响力减弱,特别是在与李定国的对立中,孙可望不再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为了削弱李定国的影响力并树立自己的权威,孙可望策划了一次针对李定国的行动。他与艾能奇(已牺牲)和刘文秀商量在校场寻机对李定国进行惩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这次事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可望决定派遣李定国南下征讨小西天,以此远离云南的政治中心。为了确保李定国南征的顺利进行,云南方面开始筹备粮草等物资。这样一来,李定国在长江战役之前未能参与大西军与南明高层的会晤,但这也给了他一个机会,即在南征胜利后迅速折返,以期参与到云南北伐的计划中。
四、联明抗清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十一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立了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个朝代,年号永历。孙可望原本有着割据云南、独霸一方的想法,但李定国坚决反对这一想法,认为应当联合南明共同抵抗清军。李定国直言不讳地批评孙可望,指出肇庆已有永历帝在位,孙可望不应妄自尊大。虽然孙可望暂时放弃了割据云南的想法,但他心中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孙可望的同乡、明云南副使杨畏知看透了孙可望的野心,怂恿孙可望成为一方之主。孙可望则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希望通过控制永历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四月,孙可望派遣杨畏知作为正使与永历帝谈判联合抗清事宜,并要求封为秦王。李定国虽然深知孙可望的真实意图,但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目标,选择暂时保持沉默。
然而,永历帝及其臣属拒绝了孙可望的要求。在杨畏知的进一步煽动下,孙可望于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八月自称为“秦王”,改云南为云兴省,并私自铸造钱币。这些举动引起了李定国的强烈不满。
同年九月,孙可望率军进入贵州,并分兵占领川南地区以扩大根据地。李定国被派遣进攻安顺。明威清道黄应运趁机游说李定国,指出如果借助大明天子的名义加上李定国的军事实力,足以清除奸逆。李定国与黄应运歃血为盟,承诺辅助明室,绝不背叛。孙可望得知此事后,将黄应运处死,这让李定国对孙可望愈发不满,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随着贵州被平定,孙可望前往贵州,留下李定国驻守云南。李定国加紧练兵,准备东进,而刘文秀则平定了川南地区,大西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云贵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永历政权的处境日渐艰难。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清军攻占湖南,攻占桂林,瞿式耜被杀,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到南宁,不得不依赖大西军这一唯一的力量。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明永历五年)初,朱由榔派遣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但孙可望并未接受。在李定国等人的劝说下,孙可望再次派遣杨畏知与南明朝廷谈判。虽然表面上答应谈判,孙可望暗地里却派出精兵前往南宁,杀害了五大臣,并迫使朱由榔改封他为秦王。同年年底,南宁陷落,朱由榔逃往濑湍。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所,改名为安龙府,并承诺每年向永历帝提供钱粮以供皇室开支。作为交换,永历帝同意孙可望在未来的战事中可以先斩后奏。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正式建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