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斗的深入,清军迅速向大金川的腹地推进。阿桂下令福康安率领第一队取道达乌围进攻噶拉依,福康安不负众望,夺取了达河布果碉及当噶克底、绰尔丹等地的诸多山寨。到了十月,福康安进攻达噶木时,亲自带领部队从侧面绕到碉堡背后,成功摧毁了两座坚固的碉堡。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清军全面围攻大金川叛军的老巢噶拉依。福康安率领部队包围了叛军右翼,攻占了两座大石卡,并用大炮猛轰敌寨。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大金川的首领索诺木终于在压力之下带领其亲属和手下投降,标志着大金川的叛乱被彻底平定。为此,清廷在该地建立了懋功厅来纪念这一胜利。
在大小金川叛乱平定后,清廷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奖励。福康安因其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三等嘉勇男。原来福康安继承的云骑尉头衔,则由其兄长福隆安的次子丰绅果尔敏继承。当西征军凯旋回京之时,乾隆帝亲自到京城南郊迎接,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乾隆帝赐给了福康安一匹御用鞍辔马,并在紫光阁设宴款待群臣,赐福康安十二端缎匹和五百两白银作为奖励。此外,乾隆帝还将包括福康安在内的百位功臣的画像收藏于紫光阁,并亲自撰写赞语赞誉福康安:“代兄以往,继父而奋。矜许康励,王臣之茛。登碉夺砦,那须蒙甲。嘉勇锡名,世传勋业。”
随后,福康安由户部右侍郎转任左侍郎。同年四月,他又被晋升为镶白旗蒙古都统,七月份,获得了双眼花翎的荣誉,九月,被调任为正白旗满洲都统,到了十月,甚至得到了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彰显了他在朝中的崇高地位。
三、总领一方
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的优异表现,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赢得了乾隆帝的高度认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福康安被任命为吉林将军,负责东北地区的军政事务。次年(1778年),他又被调任为盛京将军,这表明他在军界的地位愈发重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康安被授予云贵总督的职位,这标志着他正式成为总领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上任之初,他就关注到了当地铜厂的问题,并上奏乾隆帝,提出需要详细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铜厂运作,并强调用人必须讲求诚信,以此来防止贪污和欺诈行为,确保货币系统的稳定,并禁止非法铸造铜钱。这一建议体现了福康安对治理工作的认真态度和长远眼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七月,南掌国(今老挝)向清朝进贡了四头大象,并请求用其中一头换取一门火炮,以便抵御邻近的交趾等国的侵扰。福康安意识到,如果同意此请求,可能会引发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以国家法令规定不得随意提供武器为由拒绝了这个请求,并将大象归还给了南掌国。乾隆帝得知此事后,对福康安的做法表示了高度赞赏。
同年八月,福康安被调任为四川总督,并暂时兼任成都将军的职务。四川和陕西地区历来被视为清朝的军事重地,因此其总督和巡抚的选拔极为严格,通常只由满洲重臣担任。福康安上任后,被赋予了严厉打击“咽匪”的任务。这里的“咽匪”指的是活跃在山区的盗贼或反抗分子,他们经常扰乱地方秩序。
到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福康安向朝廷汇报说,蜀中的“匪徒”已经被控制住。八月,福康安被提升为御前大臣,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这表明他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次年初(1783年),福康安回到京城,担任工部尚书的职务。五月,他又被任命为总管銮仪卫大臣、阅兵大臣和总管健锐营事务。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福康安再次获得晋升,担任兵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
福康安因其在战场上的卓越贡献,以及在治理地方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出色表现,逐渐成为了乾隆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
四、平定民变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青海的回族新教徒因宗教分歧与老教地主之间发生了冲突,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遭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回族新教阿訇田五等人在甘肃通渭石峰堡再次领导民众起义,反抗清廷的统治。面对这次起义,西安副都统明善率军前往镇压,但在与起义军交战时,清军不慎落入了起义军设下的埋伏圈,导致全军覆没,明善也在战斗中牺牲。
面对严峻的形势,清廷迅速作出反应,任命福康安为钦差大臣,并授权他带领军队前往甘肃平息民变。福康安随即驰骋千里,赶赴甘肃前线,并被授予参赞大臣的职务,与将军阿桂共同负责此次平叛行动。随着军队的推进,福康安被进一步任命为陕甘总督,负责整个区域的军政事务。
到达甘肃后,福康安与阿桂一起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首先切断了起义军的水源供给,并在各个战略要点布置兵力,逐步压缩起义军的活动空间。起义军的首领马四圭等人试图突围,但阿桂早已命参赞大臣海兰察在各处设下埋伏,阻止起义军的突围。福康安则在前线督战,指挥士兵作战,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消灭了大量起义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