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1861年12月10日正式设立。这是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在此之前,清廷并无专门的外交部门,所有涉外事宜均由各部院临时处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形成。这个机构不仅负责外交事务,还逐渐掌握了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方面的大权,成为了一个决策与管理一切涉及洋务的总衙门。
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奕?开始积极推动一系列自强措施,特别是军事现代化。他在奏折中指出,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自强的关键在于练兵,练兵的基础则在于制造先进的武器。因此,奕?建议购买洋枪洋炮,并雇佣外籍工匠教授制造技术。咸丰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很快安庆军械所应运而生,开始了仿造洋枪洋炮的工作。
五、亲王议政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宫廷内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即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深刻影响了清朝晚期的政治格局。
当时,清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列强环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侵蚀着中国的权益。在此背景下,亲王奕?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首倡洋务运动,力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他不仅积极参与洋务事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贯彻,还努力将洋务思想传播给臣僚,成为洋务派的首领。
然而,奕?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清廷内所有势力的支持。咸丰帝在位时,与奕?的隔阂颇深,奕?的内外政策也常常被搁置不理。咸丰帝去世后,幼主同治继位,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但奕?却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此时,奕?看到了政变的机会。他与被肃顺裁抑的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达成一致,准备夺取最高权力。在慈禧太后的示意下,一些御史先后上疏请求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但遭到了载垣、肃顺等人的坚决反对。然而,慈禧太后和奕?并未放弃,他们暗中加紧部署,等待时机。
八月,奕?以奔丧为名,到热河叩谒梓宫,并成功取得了列强的支持。在奕?的劝诱下,慈安太后也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两宫太后以垂询家属私事和叙说亲情为名,两次召见奕?,终于达成了默契。奕?认为,要发动政变,必须早日还京。他向慈禧太后保证,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他是问。慈禧太后遂与奕?密商回京发动政变的计划。
奕?回京后,尽力争取到了部院大臣和京津防务的武装力量的支持。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携同治帝从热河先行抵达北京,并立即召见奕?和其他亲信大臣秘密部署。次日黎明,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奉“特旨”捉拿了载垣、端华等人,并派兵迎捕了肃顺。顾命八大臣束手就擒,或被杀,或令自尽,或“革职”、充军。旋即废除“祺祥”年号,改元同治。
十一月初一日,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垂帘大典。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奕?因参与政变有功,被任命为领班军机大臣兼摄首席总理衙门大臣,权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妥协与御侮
辛酉政变的成功不仅稳固了奕?在清廷中的地位,也使得西方列强对清朝的政策感到满意。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认为,通过支持奕?上台,英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清朝政府的顾问。法国驻华公使也在日记中表达了对政变结果的满意,认为这将使得未来的谈判更加容易进行。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奕?采取了与列强“和好”相处的策略,以确保清朝能够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维持统治。
奕?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主要围绕着“灭发捻为先”的方针展开。他认为,只有首先平定内部的叛乱,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部势力的威胁。为此,他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生产枪支弹药以镇压各地起义。同时,他还积极实施“借洋兵助剿”的计划,允许地方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借用外国军队的力量来对付太平天国和其他反清力量。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加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但也加深了对外国势力的依赖。
然而,奕?的外交政策并非一味顺从。他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时,也展现出了对外妥协的一面。例如,在1861年,奕?同意委派英人李泰国和赫德相继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实际上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交给了外国人。同年,他还委托李泰国购买船舰筹建海军,但最终舰队的指挥权却落入了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手中。这种安排引起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的不满,最终导致清廷不得不遣散船员,并向英国支付赔款。这一事件暴露了奕?在处理涉外事务时的软弱和无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