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
【但朵颜三卫会,一千多人来,被斩首五百余人,俘虏一百,剩下的人四散而逃。】
————
大明 永乐二年
朵颜三卫的朝贡使团,除了“汉室宗亲”“刘姓后裔”的某人外,皆是面面相觑,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和困惑。
站在那里,双脚不自在地挪动着,紧张的咬着嘴唇,想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来解释一下。
果然是刘姓后裔,平生最爱扶危济困。
“陛下,臣刘湛有奏,使团的诸位臣都了解。”
“皆是心向天朝、仰慕汉化、每日起床均要先研读儒家经典,以孔圣“每日三省吾身”为教导,他们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卑鄙下流之事。”
“或是此次未来朝贡的部族所做,还望陛下明查。”
下来的台阶有了,朱棣与朵颜三卫又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刘湛的路走宽了,朱棣准备赐他飞鱼服。
————
【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朱棣准备再次亲征阿鲁台。】
【但是意外出现了,阿鲁台他不争气啊!】
【他被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击败,又跑路了。】
【九月,明军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其部落溃散,便未出兵开战。】
【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
【十一月,明军回到京师。】
【金忠在投降之后屡立战功,大胖登基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小朱登基,随小朱征伐兀良哈,明史、明实录等只记载了朱瞻基对他大加赏赐,比较欣赏。
但在《名山藏·卷六十·永乐臣二》有这样一段话:宣宗大喜,拊其背,饮之酒,曰:卿,朕金日磾也。】
【金日磾是谁?
这可是匈奴族休屠王太子,归降汉朝后,蒙赐金姓。
是汉武帝四大托孤重臣之一。
并且去世后,谥号为敬,陪葬于汉武帝茂陵。】
————
大汉 长安
刘彻很开心很得意的笑了,朕就知道打匈奴肯定能赢的,这不匈奴的王太子都死心塌地跟着朕,能被朕任命为托孤大臣,一定很有能力、很忠心。
朕总不可能和他们一样,老年昏聩被人欺骗吧?
————
【永乐二十二年,这是朱棣最后一次亲征。
天晴了,雨停了,阿鲁台又行了。
率军进犯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
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和宣府待命。
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榆木川。
龙陨于榆木川。
那个年少征战,八百人起兵靖难得天下,征蒙古、平南越、下西洋的永乐大帝走了。
死在征战过程中也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也是他最好的归宿。】
天幕内一段哀伤的悲乐响起。
天幕外,宫殿里的朱瞻基、太庙里的朱高炽、朱高煦呜咽了起来。
死在关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啊。
朱棣有些抓马,有什么好哭的?
朕的身体早就一身暗伤、根基不稳,老头子能活六十五,已经是上天恩赐了。
君不见李世民才活了五十二?
大唐,阿嚏,阿嚏,阿嚏。李世民止不住的连打喷嚏。惊的长孙皇后连忙传太医令前来。
————
【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完,毕竟下西洋还没讲。】
【当然在此再讲一个谣言,其实也算不上谣言,只能说是孤例找不到更早的出处。】
【在清修《明史·夏原吉传》中记载朱棣在去世的前两天。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病重的朱棣在营帐之中,迷迷糊糊地说起了胡话,其中有一句话内容是“夏元吉爱我”。
《明史·夏原吉传》: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夏原吉确实是一个能臣,也很受朱棣喜爱,但这句话拾柒能找到的最早出处已经是清朝修编的明史,是真是假不好说。】
————
大唐,快乐是李世民的颜色,后辈说的爱可和我们的爱不一样。
即便朱棣真的说了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也是夏原吉对朱棣有一颗忠诚爱戴之心。
但从后辈嘴里说出来……emm,一个喜欢讲龙阳之好的人嘴角能说出什么好词?
哈哈,这段话也必须放皇陵里面。
朱棣,朕可爱死你了。
————
幽冥之地,大明区域,号角声吹起,全军一级战备(这个词也是短头发带下来的。)
大胖囫囵吞枣的将牛肉两下咽下,不是说明天才跟着大汉去打仗吗?
爷爷不会真的去惹扛赤旗那群人吧?
不要啊,风紧扯呼,扭头就要跑,被老本一把抓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