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集中,不能有任何松懈。”李阳盯着绕线机,不时提醒着操作的工程师。
绕制完成后,李阳和老王将磁线圈小心翼翼地安装到反应堆的核心位置。每一个接线点都经过反复检查,确保电流能够顺畅地通过,而不会出现任何短路或漏电现象。
“最后一步,进行通电测试。”李阳下达了指令,几位工程师迅速行动,将电源接通到磁线圈上。
伴随着一阵低沉的嗡鸣声,磁线圈逐渐开始发热,强大的电流通过线圈,形成了一个足以约束等离子体的强磁场。李阳盯着仪器上的读数,看到磁场强度逐渐达到预定值,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磁场稳定,超导线圈工作正常。”老王汇报道,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很好。”李阳点点头,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欣慰,“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反应堆的最终组装。”
在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全部测试完毕后,李阳开始着手进行反应堆的整体组装。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将每一个部件精确地安装到指定位置,并确保所有的连接点都牢固可靠。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阳和他的团队几乎不分昼夜地工作着,他们反复分析数据,调整参数,并进行更多的实验。
终于,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李阳意识到,之前的磁场设计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材料特性的微小偏差,导致了磁场的波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李阳决定对磁场的生成系统进行彻底的优化。
他和老王一起,重新设计了磁线圈的形状和电流分布方式,同时对超导材料的纯度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经过数次测试后,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稳定的磁场,这为反应堆的成功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工,我们终于成功了。”老王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
在核聚变发动机的设计逐渐稳定后,李阳开始转向飞行器的外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军事装备,地效航母飞行器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性能,还要在外形上达到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李阳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手持一支马克笔,在白板上勾勒出飞行器的轮廓。几位设计师站在他身旁,眼神中透着期待与专注。
“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具有最佳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机身。”李阳一边绘图,一边解释道,“飞行器的外形要尽量流线型,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同时提高飞行速度。”
他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流线型的机身,机头微微上翘,机尾则设计成一个平滑的弧线。整个飞行器的轮廓看上去既有力量感,又不失优雅。
“机身的主要材料选择什么?”一位年轻的设计师问道。
李阳沉吟片刻,回答道:“机身的材料必须具备轻质高强的特性,同时还要耐腐蚀和耐高温。我建议使用钛合金,这种材料不仅重量轻,而且强度高,非常适合用于航空器的结构。”
钛合金的选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接下来,李阳和设计团队开始对机身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设计。他们决定采用蜂窝状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大大减轻机身的重量,还能增加机身的强度,确保飞行器在高速飞行中不易发生变形。
“我们还需要考虑飞行器的隐身性”一位设计师提醒道,“毕竟,这是一款军事装备,隐身能力至关重要。”
李阳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隐身性能确实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机身表面涂覆一种特殊的吸波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有效吸收雷达波,减少飞行器的雷达反射面积。”
为了进一步提高隐身性能,李阳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飞行器的尾翼设计成V字形,这样不仅能够减小雷达反射面积,还能增强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这个设计非常有创意。”老王赞许地说道,“V字形尾翼的确可以有效提高飞行器的隐身性能。”
在外形设计的过程中,李阳还特别关注了飞行器的舱室布局。作为一款地效航母飞行器,它不仅要搭载核聚变反应堆,还要容纳大量的武器系统和作战人员。因此,舱室的布局必须合理紧凑,既要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还要为飞行器的稳定性提供支持。
“我们可以将核聚变反应堆和动力系统布置在机身的中央部分,这样可以保证飞行器的重心稳定。”李阳一边思索,一边在图纸上标注出各个系统的位置。
“武器系统则布置在机身两侧,便于发射和操作。”他继续说道,“同时,我们还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搭载快速反应部队和物资。”
在李阳的指导下,设计团队逐渐完善了飞行器的外形设计和舱室布局。整个设计过程既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让飞行器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阳和团队成员们一同投入到飞行器的制造工作中。整个实验室变得更加繁忙,金属切割机的轰鸣声、焊接电弧的噼啪声、以及工程师们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