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短短两天转瞬即逝。
然而,就在这两天之后,《北原日报》的子报《北原晨报》却突然如重磅炸弹一般,大幅刊发了一篇令人震惊的通讯报道。
这篇报道犹如一把利剑,直插北原市原北区的“建安工程公司”的心脏。
它不仅占据了该报的第二、第三两个版面,还形成了一个通版,其篇幅之大、影响力之广,实属罕见。
报道的标题犹如一声怒吼,振聋发聩:《我只是讨要我的工资,为什么会被包工头打?》这几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无数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
报道中配发的几张照片更是触目惊心,其中一张被放大得格外醒目。
照片里,一位农民工正捂着流血的脑袋,满脸泪痕,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痛不已。
而这篇报道所针对的建筑工程施工队,正是北原市原北区的“建安工程公司”。
照片中受伤的农民工口中所说的“包工头”,则毫不留情地指向了建安工程公司的老板、总经理杜俊豪。
这篇报道并非一人之功,而是由报社的三名记者共同完成。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调查,将建安公司的种种黑幕一一揭露: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恶意欠薪、以暴力手段殴打讨要工资的农民工……
这些丑陋的行径,在记者们的笔下无所遁形。
报道刊发当日,北原市市政府大楼内气氛凝重如铅。
张华握着报纸的指节发白,油墨印着的农民工血泪控诉,在晨光里刺得人眼眶发疼。
这时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突然炸响,是市委书记兼市长陈剑锋打来的。
张华伸手接起,陈剑锋张嘴就问:“今天的报纸你看到了?周伟刚过去当区长,就得面对着一个爆雷的民生事件。你怎么看?”
张华笑了一下:“他周伟要是处理不了这件事,我看他还是回去抱孩子算了。”
陈剑锋道:“我听老沈说那个什么杜俊豪的背景不一般啊,说是新原市市委书记杜汉麟的公子啊。
我担心周伟他们处理起来压力大啊。”
张华接话道:“没什么大不了的,公事公办就行了,别说他是杜汉麟的公子,就是省委罗书记的公子,咱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陈剑锋哈哈大笑:“张华,你有能耐再说一遍,别急,我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录起来,有机会了我当着罗书记的面放出来听听,让罗书记好好的表扬你一下!”
张华秒怂,但人怂气势还是不怂的,继续咬着牙硬顶:“老陈你懂啥,咱们罗书记能跟想的一样?
他是大公无私的人,更是光明磊落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为重的。
行了,别扯了,我告诉你啊,要是杜汉麟打来电话让你帮着协调,你可不能做牺牲我们北原市老百姓利益的事啊。”
陈剑锋收起笑容,回答道:“放心吧,这点原则我还是有的。
不是我吹,别说他杜汉麟打电话过来让我帮着平息此事,就是罗书记打来电话,我也照样不会答应。”
说完话他马上将电话挂断了。
反正罗书记远在省城,而张华和陈剑锋则身处北原市,两地之间相隔甚远。
因此,他们偶尔会拿罗书记来开玩笑,调侃一下。
由于距离遥远,罗中伟自然无从得知这些事情。
然而,就在陈剑锋刚刚用罗书记打完比方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说法可能有些不妥,于是急忙挂断了电话。
毕竟,他也知道害臊,担心张华会戏谑他一番。
其实,在工作中,有时候确实需要像这样适度地放松一下,就是所谓的张弛有度。
工作时既要团结协作,又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既要严肃认真,又要保持一定的活泼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劳逸结合,让工作更加高效,同时也让心情更加舒畅,有利于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张华刚放下电话,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了,副市长曹童柏和市住建局局长郭凤岐快步进来。
住建局局长郭凤岐则是一头大汗,曹童柏手里则是攥着一叠投诉信,开口说道:“张常务,从早上上班开始,这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已经接到三十七起关于建安公司项目的质量举报。
另外,还有三十多个农民工堵在原北区区政府门口,说他们也是在讨要工资的时候,也被建安公司的人殴打过。
让原北区政府帮着讨回公道!”
张华对他们俩说道:“我们从技术和政策方面对原北区提供支持,其他的就交给原北区自己处理。
我们等着看结果就行了。
还有,曹市长,你要多留意事态的进展,一旦原北区那边困难大、压力大,或是个别人不守规矩,你马上与王市长(这个王市长指的就是王长合,他虽然挂的是市长助理的职务,但口头上依然按副市长的称呼叫)介入进去。
先控制住局面再说。”
曹童柏和郭凤岐点头离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