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当文聘如往常一般在军营中巡视军务时,刘表的传令兵匆忙赶到,满头大汗,神色焦急。见到文聘后,传令兵赶忙呈上附有刘表之印信的密信。
文聘展开密信,快速浏览一遍,不禁怒从心头起。原来,刘表在信中竟歪曲事实,说文聘与刘备暗中勾结,意图不轨,要他即刻出兵攻打刘备,以证忠心。若有违抗,军法处置。
文聘气得将信狠狠摔在地上,怒喝道:“荒谬!我文聘一心为荆州,为刘荆州效力,怎会与刘备勾结?这定是有人从中挑拨离间!”
一旁的副将见状,小心翼翼地捡起信,看了一眼,说道:“将军,如今刘荆州下了此令,该如何是好?刘备与将军往日也算交好,若真动起手来……”
文聘眉头紧锁,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刘备为人,断不会做出此等事,想必是刘表被奸人蒙蔽。可刘表之令如山,若不遵从,自己恐怕会背上不忠不义之名。
思索良久,文聘长叹一声,说道:“我文聘一生忠义,绝不能因这莫须有的罪名坏了名声。但刘备与我也非敌人,此事需谨慎处理。传我将令,全军戒备,先按兵不动。”
副将面露难色,焦急地说道:“将军,此时若不出兵,实在有违刘荆州的将令啊。况且刘备那边,必定也对我们有所戒备……”
文聘眼神坚定,毫无惧色,说道:“你不必多言。我意已决,你押着这使节与我一起前往刘备营寨。”
副将听闻,顿时大惊失色,结结巴巴地说道:“这……这……将军,此举太过冒险了。万一刘备误会,对将军不利,那可如何是好?”
文聘却不理会副将的劝阻,大步流星地朝着营帐外走去。他深知,此时若贸然出兵,不仅会让自己陷入不义之地,还可能引发一场不必要的大战,使荆州百姓生灵涂炭。唯有亲自前往刘备营寨,当面问清缘由,或许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副将无奈,只能带着使节,匆匆跟上文聘的脚步。一路上,副将忧心忡忡,不住地打量着四周,生怕突然杀出一队伏兵。而文聘则神色坦然,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刘备营寨前。营前的守卫见是文聘,立刻警惕起来,长枪一横,大声喝道:“来者何人?有何贵干?”
文聘上前一步,朗声道:“我乃文聘,特来求见刘皇叔,有要事相商。”
守卫听闻,不敢擅自做主,赶忙入营通报。刘备得知文聘前来,心中也是一惊,与关羽、张飞对视一眼后,说道:“文聘此时前来,不知所为何事。二弟、三弟,随我一同前去会会他。”
三人来到营前,刘备见文聘身后还带着使节,心中更是疑惑。文聘见到刘备,赶忙抱拳行礼,说道:“刘皇叔,文聘冒昧前来,实有要事相告。”
刘备还礼道:“文将军客气了,不知何事,还请直言。”
文聘便将刘表密信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末了,他诚恳地说道:“文聘深知皇叔为人,定不会做出此等事。想必是刘荆州被奸人蒙蔽,才下此令。文聘此来,一是向皇叔表明心迹,二是想与皇叔一同查明真相,以免兵戎相见,伤了和气。”
刘备听后,心中对文聘的忠义和胆识颇为赞赏,说道:“文将军忠义,备深感钦佩。此事确如将军所言,是刘表受人蛊惑,加害于我。备正欲起兵讨回公道,只是不想因此连累将军。”
张飞在一旁忍不住说道:“哼,那刘表老儿实在可恶,文将军若能与我等一同,何愁不能将他击败!”
关羽也微微点头,说道:“文将军若能相助,大事可成。”
文聘面露难色。
刘备此时却抱着那奄奄一息的孩子,眼中泪眼朦胧,声音颤抖地说道:“先帝当日于长安之中仓促而亡,临终之际将此子托付于我,殷切期望我能兴复汉室,重振大汉荣光。不想曹操那奸贼,迎刘协为帝,独揽大权,使得此子蒙尘,无法光明正大地承继大统。我为不负先帝所托,才不得不带着此子,辗转各地,四处流离。”
他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满腔悲愤难抑:“那刘表,枉为汉室宗亲,坐拥荆州,兵强马壮,本应与我等一同匡扶汉室,进军报国。可他却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享受着汉室宗亲带给他的一切,却全然不顾天下苍生,不顾汉室危亡。如今,他竟丧心病狂,做出此等加害先帝遗孤的恶行,实在是天理难容!”刘备越说越激动,眼中怒火燃烧,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文聘听着刘备的倾诉,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他深知刘备一心为汉,颠沛半生实属不易,而刘表此次所为确实令人不齿。
刘备泪如雨下,抱着那奄奄一息的孩子,声音愈发哽咽:“昨日子龙匆忙来报,告知我襄阳城中那惨绝人寰之事,我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挥军直捣襄阳。然而,念及与将军往日的情谊,深知将军忠义,我实在不愿与将军为难,这才强压怒火,驻足不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