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既然虎豹骑不能去,那我军是否按王命救援?”,副将孙恪问道。
孙恪是已故兵圣孙武的长子,之前一直在会稽驻守,被封为镇南将军,直到孙武重病之后,孙恪才回到襄郢,前不久孙恪又被大将军府调到李木麾下担任副将。
对于副将孙恪的询问,李木沉思片刻才说道:“王命只说'尽力救援',并非死令,我们只能说尽力而为,立刻传令下去,集结三万步卒,联合芈复将军的虎豹骑,做出南下姿态,但不可越过易水,以免被晋军所趁。”
“唯”,孙恪和芈复两人齐声应道。
“那该如何答复中山国的使者?”,副将孙恪再次问道。
“此战,若中山国灭亡...那也只能是天命”,李木将军继续说道:“我军首要任务是守住燕地,你告诉中山使者,燕国会牵制部分晋军,但主力救援还需等楚军从南面进攻。”
副将孙恪欲言又止,最终领命而去。
“将军,中山国乃是楚国的盟友,此番中山国遭难,若是我楚国不能支援,恐怕会影响我们楚国的声誉啊”,芈复将军有些担心的说道。
这些年楚国灭国无数,凶名赫赫,但楚国对于盟友却始终没有半点逼迫之举,所以楚国在楚盟的形象极好。
“中山国国都城池高大且坚固,晋国虽然势如破竹,但想要在短期之内拿下灵寿,恐怕不易,这段时间也足够宜阳那边行动了,依本将对荆云的了解,此战他必定全力以赴,只要晋东遭遇危急,赵嘉这边肯定会退兵的”,李木将军一脸笃定的说道。
“原来如此”,芈复这才一脸恍然之色。
心中也是暗暗想道:“若是中山国无法守住自己的国都,那也怨不得楚国了”。
中山国境内,晋军大营内,主将赵嘉正在帐中研究燕地地图,这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将领面容刚毅,眉宇间与赵无恤有七分相似,但眼神更加锐利。
“启禀将军!前锋已攻克房子城,斩首两千!”,就在这时,一个传令兵走进大帐,单膝跪地禀报道。
主将赵嘉闻言,头也不抬的问道:“我军伤亡?”
“轻伤千余,重伤八百人人,阵亡一千”,那传令兵禀报道。
帐中诸将闻言皆是面露喜色,赵嘉却眉头紧锁,言语之中带着几分不满:“此战我军有偷袭之利,伤亡人数与中山国相当,有什么好高兴的?”
赵嘉的话让帐内之人脸上的喜色吓得顿时纷纷收敛。
赵嘉治军极为严苛,所以军中将士们对于赵嘉都有些畏惧。
左军司马赵池见帐内气氛紧张,于是便对赵嘉说道:“不管怎么说我们也算是彻底打通了中山国的门户,将军,如今我军士气正盛,正好可以乘胜追击,直逼灵寿...”
“赵司马可知中山国最擅长什么?”,赵嘉没等赵池说完突然问道。
“中山人焊勇?”,赵池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是山地战,中山人最擅长便是山地伏击”,赵嘉指向沙盘上的一处山谷继续说道:“晋国百余年来,对于中山国多番攻打,但中山国始终没有被灭掉,就是因为中山军利用对周边山道的熟悉,对晋军进行伏击,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轻敌冒进,传令下去,全军保持阵型,斥候放出二十里!”
果然,次日拂晓,中山军五千精锐借助晨雾掩护,突袭晋军右翼,但早有准备的晋军迅速变阵,反而将中山军包围,血战两个时辰后,中山军仅剩数百残兵突围。
“将军神机妙算!”,晋国诸将对赵嘉纷纷赞叹。
主将赵嘉却没有多少喜色,反而一脸感叹道:“公孙稠不愧是中山名将,这次突袭虽败,却延缓了我军三日行程,传令左军绕道攻取栾城,切断灵寿与燕地联系!”
这个时候,燕地那边也应该反应过来了,所以必须切断燕地与中山国的联系。
十日后,晋军兵临灵寿城下。
这座中山国都城城墙高达五丈,护城河宽十丈,易守难攻。
主将赵嘉骑马绕城一周,对诸将道:“强攻伤亡太大,改用疲兵之计,每日派小队佯攻,主力挖掘地道,同时打造攻城器械。”
夜深人静时,赵嘉独自在帐中写信:“兄长相国钧鉴:我军已围灵寿,然中山军抵抗顽强,燕地楚军动向不明,请令黄河守军加强戒备,提防楚军声东击西...”
在晋军围攻灵寿城的三日后,赵嘉就得知楚军已经到达中山国与燕地的边界附近,其中还有数万虎豹骑。
在得知楚国虎豹骑也来了的时候,其神色也是变得十分凝重。
中山国内虽然不适合骑兵作战,但只要楚国骑兵到了灵寿城外,晋军依旧没有力量克制楚国的虎豹骑。
这些年,晋国也在发展骑兵,晋国已经组建了一支规模为两万人的铁骑,这支铁骑之中至少有一半都是白狄,单论骑射,晋国的这支铁骑完全不弱与楚国的虎豹骑,唯一的差距就是晋国的战马比不上楚国的战马。
晋国这支铁骑还在邯郸,并不在赵嘉的手里。
赵嘉在得知楚军靠近之时,就降低了攻打灵寿城的强度,并将斥候都撒了出去,就是要提防楚国的虎豹骑突袭。
一连数日过去,数万楚军都没有渡过易水,此时的赵嘉也明白了楚军的顾虑,于是立刻加大了对灵寿城的攻势。
灵寿城内,中山国国君每日都要亲自在城头上督战,中山国的守军见国君亲临战场,一个个也是士气大振,面对晋人的攻势也是展示出了极强的韧性。
灵寿城有二十万百姓,除却老弱之外,包括妇女在内的青壮都在为守住城池而努力。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中山国国君将府库之中的钱财都分发给了参战之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晋将赵嘉看着自己一次次被打退的晋兵,脸色变得格外阴沉。
他这才明白,中山国之所以能在晋国心腹之地坚持这么久,恐怕不仅仅是依靠山地袭扰这一战术,更多的应该还有中山国国人的坚韧。
喜欢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