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府发展起来了,就应该多担当。
这是王守敬贯彻下去的原则。
只要他还在宁波担任知府一天,就必须执行他的意志。
无论是为富不仁,还是将钱财囤积起来,都是错误的做法。
王守敬在发展市舶司,发展宁波府的同时,也在引导商贾们进行消费。
薪水、工钱是百姓的劳动所得,这是应该、也是必须给予他们的报酬。
勤劳致富,将成为他们的信仰。
而富人“消费”,可以让百姓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
“知府大人,各地逃灾而来的百姓,都安顿好了。”魏宗恭敬地汇报道。
这些天,他忙得脚不沾地,负责沟通商贾、难民,形成雇佣关系。
官府会留下契书,作为存根。
这是一种威慑!
有了契书,逃难而来的百姓,不敢胡作非为,减少恶劣案件的爆发。
刁民至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不能不提防。
也可限制商贾压榨劳工。
没有路引、契书的逃难百姓,很容易成为“黑户”。
官府很难确实他的身份,就不会轻易开出证明。
商贾很容易利用这一点,拿捏劳工,比如拖欠工钱之类的。
“安顿好百姓后,多派遣衙役巡查街道。”
“我已通知宁波卫,加强各城区的治安管理。”
王守敬做出了充足的准备。
不能让逃难百姓的到来,降低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宁波府,各种各样的口音都有。
宁波籍贯的百姓,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介绍工作,还是做一些小生意,都能够养家糊口,赚取丰厚的报酬。
一些市井、油滑之徒,成为了官府重点关照的对象。
“知府大人,码头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帮派,打架斗殴抢活的事件,开始频繁了。”屠子真对此忧心忡忡。
抱团取暖,这是常态。
现在的案件,也很难进行侦破。
一群人套个麻袋,打闷棍。
这怎么查?
被打的人,或许都不知道谁打了他。
更别提官府查案了。
所以很多糊涂账,很难清算彻底。
王守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扩招人手,加大巡逻力度。
只有当场逮到,才有破案的可能。
这对基层官吏的要求,上升了一个档次。
王守敬很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人性中最大的恶。
不是自私。
不是贪婪。
不是虚伪。
更不是狂妄。
而是为难他人!
尤其是在获得某种权力后,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难他所能够为难的所有人。
以此来获得他的成就、满足感,以及谋取利益。
这种人,是真正的恶人。
底层的“县吏”,能够很好地演绎这一点。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路引”。
百姓要去往其他地方,离乡百里,必须向官府报备。
这是大明律令的规定,宁波府也必须遵守。
没有路引,那就是罪恶,百姓会受到惩罚。
底层的县吏,利用这一点,威逼、胁迫百姓。
还有税吏,尽可能地为难交税的百姓,概括为秤大、斛大、脚大等等。
所以王守敬曾提出“养廉银”的概念,变相提高官吏的俸禄。
享受着宁波府优渥的待遇,还敢去做一些龌蹉的事,休怪律法无情了。
王守敬处置起来,毫不手软。
吏治,一直以来都是古之顽疾。
王守敬只能从选拔、任命、监察、惩处等方面入手,整肃吏治。
宁波府单独设置了一套奖罚、升迁规章制度,还安排了吏治课。
宁波府的官吏,每个月都必须参与一次“吏治”公开课。
简单地宣扬一下老朱是如何惩处贪官污吏的。
还有一些戏剧的演示,贪官污吏家破人亡,妻女入教坊的悲惨遭遇。
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王守敬设置的举报地点,也足够多。
除了府衙以外,还有码头、学院等地。
王守敬公开地表示,倘若劳工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或者被拖欠工钱。
他们可以寻求府学、县学,以及各地学院、学舍学生,甚至秀才、举人的帮助。
这些学生,都是愣头青,还有年轻的血性。
王守敬宣扬一波后,他们热血沸腾,以帮助百姓,帮助百姓为乐。
这就形成了一种监管!
除了这些措施,王守敬还开设“劳工报馆”。
对薄情、不作为的官吏,以及拖欠工钱、殴打劳工的商贾进行公开地处刑。
市舶司还与劳工报馆合作,对商贾的信誉进行评级。
风评太差的商贾,在宁波府处处受限。
王守敬没办法做到事无巨细,但他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宁波府吏治清明。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为了增加宁波府读书人的数量,王守敬建设了学院、图书馆一体的“天一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