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这火炮。”
王守敬兴致昂然,李长茂自然不会扫兴。
谁不知道眼前这位财神爷,支撑起了整个匠人阶级?
没有王守敬,他们哪来这么丰厚的待遇。
一些偏远地区的县令,俸禄都比不上他们。
王守敬给匠人足够的待遇,是要看到成果的。
科技要进步,前期的投资肯定少不了。
王守敬不惜一切代价,正是为了大明的腾飞!
李长茂吆喝着工匠,让他们排兵布阵。
一门沉重的青铜火炮,被推至空旷的校场。
此炮口径大,管壁厚,装弹药量充足、射程远。
重五百斤。
展开固定后,加上各种配置,重达千斤。
“这一门铜炮,仿制的是洪武铁炮,我等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能够装五斤炮弹,有效射程三百步。”
李长茂为王守敬、廖镛介绍。
同时期,西方主要发展重炮,大明以针对骑兵的轻型炮为主。
西方的重炮,可谓是毁天灭地。
例如1411年就有青铜巨炮“法乌尔·迈特炮”的记载。
炮重8228千克即约8.3吨,弹丸重409千克,装药量30.8千克。
1420年的巴塞尔炮,炮身重10—15吨,可发射石弹360千克。
还有什么“拜占庭炮”“默罕默德二世炮”“莫斯炮”,都是巨无霸。
说到底。
还是永乐年间,没有需要攻坚的城池,重炮的发展自然没有必要。
等到了“仁宣之治”,大明对蒙古骑兵采用的是“防御”手段,进行战略收缩。
朱瞻基成为了明君,却也让大明失去了争霸世界的可能。
如果只是如此,大明也不至于衰落。
更离谱的是,当权者从宋朝“消极防御”思想中汲取“残渣”。
九边种树御敌的思路,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
大明边防变成了:长城、种树、守卫、弗朗机。
直接在边境种植几百万棵树,蒙古骑兵拿什么来突突?
骑兵撞树去吧!
宋朝还有“水上长城”的说法,多建设河渠,以阻挡骑兵。
大明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可疆土却几乎走不出弱宋的版图。
也就是朱元璋、朱棣能够称为开拓者。
没有朱元璋夺回燕云十六州,没有朱棣打残元蒙。
大明的表现,不会比宋朝好到哪里。
大炮的射程,能够丈量国土面积!
这就是真理。
宁波府第一次改良洪武铁炮,有效射程虽然只有三百步。
但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王守敬古井无波的心态,掀起了一阵涟漪。
大明强盛的契机,只在接下来十几年!
西方的巨炮,也不过十吨。
永乐大钟重达四十六吨!
在铸造工艺上,大明绝对不弱于西方。
更何况,市舶司进口了足够的铜矿,给了铸炮师足够的试错成本。
“预备!”李长茂故意拉长了声调。
王守敬和廖镛,都退到了五百步开外,用望远镜观察。
就算炸膛,他们也是绝对安全。
炮手忙碌地装填火药、实心炮弹,热火朝天。
“这样的大家伙,真能装到船上吗?”
“一般的小船,遇到冲击恐怕都要散架、坍塌。”
廖镛远远一望,心有余悸。
“这算什么?以后还会有三千斤重的铜炮,甚至五千斤。”
“当然,也会有很多小型炮,灵巧又好用。”
王守敬泰然自若。
等到一切准备完毕,炮手升起旗帜,对了旗语。
“知府大人,可以下令了。”李长茂沉声道。
“开火。”王守敬果断道。
命令下达。
炮手点燃了引线,立即往后退。
轰!
天震地骇。
尘烟滚滚。
炮弹划出一道轨迹,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王守敬仔细找了找,仍旧没有发现。
廖镛也是如此。
二人相视一笑,颇显无奈。
“此炮有效射程三百步,最高五百步。”李长茂汇报道。
这样的射程,王守敬不是非常满意。
到了火炮发展的后期,怎么也有两公里左右。
三百步,还不如床弩呢。
“继续努力,提升威力。”
“或者提高射程,目标定在一千步。”
廖镛鼓励了两句,李长茂倍感压力。
现在的火炮研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运气。
缺一不可。
王守敬又吩咐试了几炮,炮火声摇山振岳一般,恐怖无边。
工匠仔仔细细检查,没有炸膛的危险。
这一门青铜炮,持续性作战性能应该不错。
只是还无法运用到实战中,更别提搬到战舰上了。
“明军需要的是轻便一点的火炮,重量控制在一千斤以下。”
“转运方便,也是作战的一种。”
王守敬提了提要求,李长茂都记了下来。
“知府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明肝脑涂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