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皇上杨逍正在御花园中专注练剑,只见他身形矫健,剑如游龙,一招一式皆蕴含着深厚功力。
他沉浸在剑招之中,竟浑然未觉两位丞相已然到来。
待他将一套剑法演练完毕,收剑而立,微微喘息之际,太监刘公公赶忙快步上前,轻声说道:
“皇上,左丞相陆秀夫与右丞相文天祥在外求见。”
杨逍这才回过神来,环顾四周,瞧见陆秀夫与文天祥正于花园一旁的凉亭处静静等候。看他们的模样,似乎已等候多时。
杨潇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愧疚,暗怪自己方才练剑太过投入,竟丝毫未察觉到二位丞相的到来。
他忙将手中宝剑递给刘公公,说道:
“刘公公,将此剑收好。”
言罢,便大步流星地朝着凉亭走去。
陆秀夫与文天祥见皇上走来,赶忙起身,恭敬行礼道:
“臣等参见皇上!”
杨逍赶忙抬手示意:
“二位丞相平身,想必二位等候多时了吧?”
他脸上带着歉意。
陆秀夫赶忙说道:
“臣等也是刚到不久,见皇上用心练功,便未敢贸然打扰。”
其实,二位丞相此番前来,杨逍心中也大致明白,定是为了自己近日未上早朝之事。
也不好直面挑白,毕竟身为君主,行事自有主张,哪有事事向大臣解释的道理。
这时,一旁的陆秀夫躬身说道:
“皇上,多日未上早朝,于朝堂规矩而言,恐有不妥,长久以往,恐失民心,还望皇上三思啊。”
杨逍听后,微微一笑,说道:
“如今天下太平,东瀛倭国不是已被二位丞相顺利收服了吗?如今四海升平,朝堂之上有二位丞相辅佐,朕又有何忧虑?”
文天祥听皇上这么一说,赶忙回道:
“皇上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臣等身为丞相,却也不能过多擅自决断朝堂诸事。时日一久,恐引起其他大臣不满,被冠以霍乱朝堂的罪名,这对我大宋江山极为不利啊。
近几日,臣与陆丞相也反复思量,或许皇上您确有自己的考量,若皇上有兴国安邦之良策,禅让皇位,只要于社稷有利,臣等便不再阻拦。”
陆秀夫与文天祥近日见皇上多日未上早朝,心中着实忧虑,私下也多有沟通。
他们虽心怀大宋皇室血脉延续的念头,但为了天下百姓着想,觉得若能有一位贤明之君治理大宋,比之单纯的血脉传承更为重要。
如此思量之下,他们便不再过多坚持,转而认同了皇上的想法。
杨逍见二位丞相已然同意自己的想法,心中顿时如释重负。
暗自思忖,从此以后,便可摆脱朝堂琐事与宫中规矩的束缚,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武学之中。
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兴奋。他忙说道:
“二位丞相能理解朕的心思,朕深感欣慰。关于禅让之事,朕已思虑良久,朕欲将皇位禅让与皇兄杨志。
若朕将皇位让于他,还望二位丞相继续留任,辅佐我大宋江山。朕的皇兄杨志,为人贤明,对二位丞相的才能与智慧也是颇为欣赏。”
文天祥与陆秀夫听皇上这般一说,赶忙跪地谢恩。
其实,他们心中也早有打算,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在朝中所剩时日不多。若皇上能顺利将皇位禅让给杨志,他们便打算辅佐两年,待天下稳固之后,便告老还乡,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待二位丞相同意之后,皇上杨逍便着手准备禅让事宜,请钦天监择选黄道吉日,以便与皇兄杨志举行禅让交接仪式。
终于,这一日来临。
金乌初升,霞光似万千金缕,将皇宫装点得辉煌无比。
皇宫大殿前,汉白玉台阶在晨光下闪耀着清冷光泽,丹陛之上香烟缭绕,愈发衬得宫殿巍峨庄重。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文东武西,整齐排列,鸦雀无声。
左丞相陆秀夫身着绯色朝服,头戴进贤冠,神色凝重而恭谨,双手紧紧握着笏板,似在默默为王朝祈福。
右丞相文天祥一袭紫色官袍,玉带围腰,气宇轩昂,身姿挺拔如松,静静等待着仪式开启。
悠扬而厚重的钟鼓之音,如滚滚春雷,轰然奏响,声震寰宇。
在这庄严的乐声中,皇上杨逍身着明黄衮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缓缓从后殿走出。
与此同时,皇兄杨志身着玄色王袍,阔步从另一侧拾级而上。他面容刚毅,身姿挺拔如峰。
他眼中既有对即将肩负重担的郑重,又饱含着对兄弟杨潇的深厚情谊。
杨志自幼心怀天下,深受外祖父成吉思汗与父皇杨浩君临天下风范的影响,自小便立志成为一代名主。
此次前来救驾,竟能如此顺利地获此皇位,实是出乎他的意料。
他心中思索着,蒙古此前多次汗位之争,皆因兄弟分庭抗礼而起,而自己与兄弟杨逍之间却一片融洽。
杨逍好武恶文,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此乃大义之举。自己登上皇位后,定要励精图治,不辜负兄弟的这份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