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里,漫天纸马元宝纷扬如雪,有张黄纸正巧糊在包拯额间,朱砂写的‘通天彻地包阎罗’字样在残阳下泛着血色。
墙角处,一堆人蹲着烧纸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阎王爷保佑,另有一堆人往包府内扔东西。
“快看啊,阎罗王出来了。”
无数纸元宝、纸马、纸轿子从天而降。
包拯脚下一滑,幸亏包镱与仆人眼疾手快扶住竹梯。
纸元宝、纸马、纸轿子上还沾着书信,一同飞入院中。
“青天大老爷,您夜游地府的时候给俺爹带去,咱们三七分,七成是您的。”
“阎罗王大人,劳烦您下去找我爹问问,他有没有藏起什么传家宝没有告诉我?”
“大人,您得空去天上帮我问问月老,是不是忘记给我牵红线了,我怎么还没有婆娘呢?”
“大人,您去查查月老是不是偷奸耍滑了,我都十八了,怎么还没有婆娘呢?”
“包阎罗,穿红袍留长须的这个是给您,我娘说地府冷,给您配个暖被窝的。”
旁边还有一对纸人,脸上还描着胭脂,胸前沾着一封书信:
“大人,您下去时候帮忙带下去,我下去时候找您拿,放心,不让您吃亏,您一个我一个。”
包拯翻过纸人,只见两个纸人背后歪歪扭扭各有一行大字。
一个是:“大人,这个是我的。”
另一个是:“包阎罗,这个是您的,名叫如花娘子”。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包拯气得山羊胡都要翘上天。
蹲在墙角阴影处,包拯本就黑的脸更黑了,若不是牙齿白净,众人还以为包拯失踪了。
此时浓烟已顺着墙缝涌入,包镱以袖掩鼻瓮声道:“百姓怕是连城隍、灶王爷的香火都抢来烧了。”
话音未落,墙外骤然响起整齐叩拜声,震得墙头灰瓦簌簌掉落。
几人将耳朵贴在墙边,只听外边有人高声领头吼道:
“一拜阎罗王,病骨自安康。”
“二拜阎罗王,祸难尽消藏。”
“三拜阎罗王,阴德万世昌。”
百余人齐声复诵,惊得包府马厩里的马扬蹄长嘶。
包拯正欲起身,忽觉袍角一沉,却是老管家瘫坐在地。
包拯慌忙搀扶,触手只觉老人双臂颤抖如筛糠,抬眼望见墙头飘来的纸灰落在管家白发间,恍如一夜白头。
“你出去告诉百姓,让他们都回家吧。”
“啊? ? ?”
旁边站着的仆人瞪大双眼。
我若是让百姓回家,百姓会不会以为我不准他们拜阎罗王,好偷摸自己拜?
他们会打死我的吧?
包拯抚掌大笑道:“你就说我需要静修通阴。”
“他们再这样吵闹下去,我还怎么休息?”
“我不休息,怎么夜游阴间?”
“不夜游阴间,还怎么帮他们带话、带物下去?”
包拯捡起两封书信递给仆人:“顺便把这两封书信退回去,就说我和月老不熟,让他们想找婆娘,自己去找个月老庙拜拜。”
“还有这个十八岁的,告诉他想告状去找玉皇大帝,我是地府的官,管不到天上的神仙。”
末了,包拯又把如花姑娘和暖脚丫鬟塞给包镱。
“你就说你娘爱吃醋……”
听得身后有脚步声传来,包拯连忙改口道:“你就说下面严查官员生活作风问题,让他们不要再送女纸人了。”
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出身望族。
与包拯相识于微末,举止庄重,崇尚简单,从不讲究穿着打扮,不耽于吃喝享乐,更不追求珍奇异宝。
董氏闻言笑道:“再补一句,男纸人也别送。”
包拯府邸三条街外。
“原来后人判案不需要跪拜的啊?”
“你就只看见这个?”
“难道没看见后人讼师地位居然如此之高?”
说地位高的这人叫刘海,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又有一支短笔插在帽子上。
《周礼》郑玄注:“争财曰讼”,也就是说, “讼”是因为经济纠纷才产生的。
西周时期,讼师开始萌芽,但到了秦汉之际消声灭迹。
随着时代发展,隋唐时期的律法制度更加完善。
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民众可以接触到文化,能识文断字。
这些良好的社会背景都为讼师人数的增加创造了可能性。
而众所周知,宋代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这也使得宋代民间“好讼”成风。
所以史书上一般默认讼学起源于北宋。
讼师也称状师,大家熟悉的影视人物方唐镜就是做这个的。
不过在北宋,讼师并不叫讼师,而是叫做“珥笔之人”或“珥笔之民”。
因为这群人喜欢把笔插在帽子上。
倒不是标新立异搞什么风格,而是这样方便随时记录。
最开始是史官﹑谏官上朝,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能够记录,经常将笔插在冠侧,遂得名“珥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