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也就是唐顺宗。王淑文包括柳宗元,刘禹锡都受到了提拔重用,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他成为了实权人物,参与到了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中去。革新派抑制藩镇,罢黜五坊宦官、整顿税收,并且计划收回宦官和藩镇的兵权。】
李治皱眉,这后面的唐朝真是到头了,不处置隐瞒旱情的人,去贬韩愈,朝堂内外也整不好,这个唐德宗干什么吃的。哦,忘了,这个李适不是向吐蕃借兵平叛的吗,那也不奇怪了。
李世民选择性耳聋,这几个人不错,还能干出一些实事。
【在皇帝的支持和大量能臣干吏的力挽狂澜之下,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宦官和藩镇内外勾结,直接让唐顺宗歇了菜,被迫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纯。李纯也就是唐宪宗,继位后第一件事情,当然是清洗顺宗皇帝的近臣亲信,永贞革新也仅仅持续了180天就结束了。当然唐宪宗其实算是中晚唐时期有作为的君主了,他开创了元和中兴,后来他搞的那一套,基本也就是延续了永贞革新,所以柳宗元他们的政策和理想本没有错,只可惜跟错了人。
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八人被贬到各地当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青云路从此断裂,但往往伟大的文学都是从贬谪流放开始的,文人不幸文学幸。】
“这才多久就成太上皇了,这个唐顺宗也不行啊。”
“这个唐宪宗既然算是延续那个改革,怎么还要清洗他老子的亲信啊?”
柳宗元听到他跟错了人,心中波澜不惊,天幕讲的是他既定的路线,那如果他改变了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没有永州十年,大概唐宋八大家就变成七大了,语文课本里也就不会有《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等等,当然也不会有那首孤绝千古的《江雪》。所以这是文学的幸事,是湖南永州的幸事,但却是柳宗元的不幸,柳宗元带着六十七岁的老母亲和五岁的女儿,跋涉三千里走到湖南与两广交界的永州。
当时的永州人烟稀少,毒蛇虫鼠横行,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虽然毒蛇咬死的人很多,但当地百姓宁愿冒死捕蛇,也不愿缴纳赋税,可见中唐时期的苛捐杂税,已经到了猛如虎的地步了。
柳宗元也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柳宗元在永州的日子也不好过,宦官之身连个住所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宿在龙兴寺。只是人一旦走背字喝凉水都塞牙,五年内,隆兴寺四次遭遇火灾,老母亲也在来回折腾下,到永州半年就去世了,五岁的女儿和续妾也相继染病去世。】
“不是都改革了吗,还有苛捐杂税,这改革什么了?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
“五年内,四次火灾还是寺庙,不会招惹上什么祸端了吧?不请个道士和尚的来看看吗。”
“万一是人为的呢,这也太巧了,哪家寺庙能这么烧啊。”
“连五岁的孩子都没逃过,这可就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了。”
柳宗元:这么惨?母亲也病逝了?
柳宗元为以后的自己悲伤,为母亲最后是一个凄惨的结局悲伤,甚至也为那个还没影儿的女儿悲伤。母亲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不说,连个体面的离世也没有。
柳宗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参与改革,挽救大唐的选择是否正确了,或许选择当个碌碌无为,糊涂的庸官,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他在《愚溪诗序》中自嘲道“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意思就是,天下大概没有我柳宗元这样的蠢人了吧。
【柳宗元开始参禅,晨钟暮鼓,听的是梵音,读的是禅经,看的是山水,怨怼愤懑、断肠厄念涌上来,淤积在心中,又在山路十八弯里随风散去。门前栽柳,窗后栽树,没有壮志,没有雄心,光阴深静,一壶茶也能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后来好友吴武陵被贬永州,几人同游,途经一处潭水,遂写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中空游无依的鱼儿,跟柳宗元何其相似,被困在小小的石潭中,毫无目的地来回游着,等待着生命结束的那天,柳宗元只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甚至不愿意在小石潭多逗留一刻,记录后便匆匆离去了。】
“诵经,他是信佛吗?”
“难不成他出家了,已经看破红尘了?”
刘禹锡也觉得自己这位好友有点惨,但他除了安慰也没什么能做的,或者让他退出王叔文一派,可这样就一定安全了吗?
【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文学史上厚重辉煌的篇章,《永州八记》《天对》《晋问》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也为当时文化荒芜的湖南永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