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百名不知道薛仁贵底细,只是看到山寨中那人数多达数千的精悍青壮之后,出于保命或者吃香喝辣的想法之下,才愿意落草为寇,殊不知却是“投敌叛国”了。
既然他们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系统面板上,叶白当然不会有半点客气,一张张刚刚获得不久的士兵卡融入他们的名字之中,这些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郑国府军士兵就成为了叶白麾下忠实的下属,与秦国人组成的卫军部队没有区别。
当然了,这些郑国府军士兵所融合的士兵卡等级并不算太高,也就是正规军、老兵这一级别的,还达不到精锐士兵的水平。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叶白掌控他们,固然有将他们“调教”出来,成为敢战士卒的心思,但就当下而言,更多的还是为了特生他们的忠诚度,让他们现身说法,去劝服其他那些被俘虏的府军士卒。
有熟悉的同袍亲自劝说,乃至于现身说法,想来会有更多的郑国府军士卒愿意加入到薛仁贵的麾下,为叶白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除了掌控被俘虏的郑国府军士兵之外,叶白还紧急给麾下的几位人才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在锦衣卫的掩护下,千里迢迢赶赴郑国,与薛仁贵汇合。
这几人要说能力,那自然是排不上号的,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真要是与一众名臣、名将们相比,可以算得上是文不成、武不就,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
…… ……
出征府军大败而归,损兵折将,让本来已经不再愤怒的郑国皇帝再一次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甚至将几位府军将领罢官免职,认为都是因为他们尸位素餐,才导致府军战斗力下滑严重,竟然连一群兵器、甲胄都不齐整的山贼、土匪都打不过。
没有人在意出征的府军并不是被正面击败,而是在行军途中遭遇了袭击,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来,说白了就是为此事找了几个替罪羊罢了。
处置了背锅侠以后,剿匪的事情还得要继续,这几支山贼、土匪的威胁实在太大了,靠近前线,时刻威胁着运输通道,送往前线的粮草辎重,都有着被劫掠的可能。
若是不将这几支匪军剿灭,郑国就算家大业大,也无法保证为前线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辎重,严重影响前线大军的军心、士气,若是因此导致前线大军崩溃,那才是最可怕的。
没有费太多力气,关乎郑国生死存亡的事情,朝堂上下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再次从留守的府军之中抽调了两万兵马,准备第二次剿匪。
留守郑国境内的府军总共才不到7万人,被薛仁贵一口吃掉了1万兵马,如今再调集了2万兵马,仅仅只剩下了3万多兵马,已经无法驻守那么多的城池了。
很多县城之中,仅仅只有百余名府军士卒驻扎,也就够守护城门的,城内的治安巡逻统统交给了地方官府的巡检司。
巡检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是武装力量,配备了武器,有些地方还配备了皮甲,面对普通老百姓那是碾压,可到底不是正规的职业军人。
缺乏相应的操练,连战阵什么的都不懂,只会单打独斗,上了战场连府军都打不过,更别提与卫军相提并论了,可想而知,这些城池的防御到底有多么薄弱。
府军部队是分散驻扎的,要召集两万兵马,需要从多座城池调兵,集合起来可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相应的情报也是无法做到保密。
这一次,甚至都不需要毛遂从那些被收买的郑国大臣们口中打探消息了,以锦衣卫的情报搜集能力,就足够打探到各路府军的情报,传递到薛仁贵手中。
收到情报的薛仁贵,马上就开始考虑起了应对之策,还是那句话,要击败这2万郑国府军,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是会暴露自家实力而已,不利于下一步的计划。
既要取胜,又要隐藏实力,这可就有些考验薛仁贵的能力和智谋了。
这等时候,锦衣卫源源不断送来的各种情报,倒是帮了薛仁贵大忙,在将每一份情报都详细阅览一遍之后,一个较为合适的作战计划就在薛仁贵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从各个城池抽调而来的府军要汇聚到一起,需要耗费不短的时间,被上面催得太急的情况下,负责领兵的府军将领,索性下令分路进军。
2万兵马直接分兵三路,各城调动而来的府军部队就近汇合,组成更大规模的军队,随后各自进军,如此一来,倒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使得府军的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然而,浩浩荡荡进军的府军部队,才走过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接到了新的情报,被他们当成目标的匪军,竟然没有龟缩在山寨之中,反倒是主动出击,一日时间,就近乎同时攻破了三座县城。
仅有百余名府军驻守的县城,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防御力,连攻城器械都用不上,简单伪装一下,就能够直接在县城内部发难,负责巡逻的巡检司巡丁,在匪军的手中,就如同婴儿一般,很快就被杀了个干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