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大专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专业认知、教学能力与实践素养。该课程聚焦于 3 - 6 岁儿童科学教育领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丰富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内容体系,并熟练掌握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方法,为未来在幼儿园开展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知识目标:学生应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理论、科学教育价值论等;熟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涵盖情感态度、方法技能与知识经验各维度;清晰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畴,如自然现象、动植物、物质与材料、科技产品等。
能力目标:具备依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活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运用与流程规划;能够熟练组织与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探究,有效提问、回应与指导;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儿童科学学习与教育活动效果,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
素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尊重儿童的探究天性与学习特点,激发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引导儿童养成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品质;提升教育反思与研究意识,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求改进策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基础理论
- 科学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探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促进认知发展、培养探究精神、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 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理论:系统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对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启示,帮助学生理解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 科学教育的历史演进:回顾国内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目标与方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与内容
- 目标体系解读:详细阐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解析各年龄段儿童在科学情感态度、方法技能与知识经验方面的发展水平与要求。
- 内容选择与组织:介绍如何依据儿童兴趣、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选择科学教育内容,如选择与季节变化、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讲解内容组织的原则与方法,如采用主题式、项目式或领域式组织方式,构建系统的科学教育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与途径
- 教育方法:讲授观察法、实验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常用科学教育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与实施要点,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运用技巧。
- 教育途径:探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与自然角等多种科学教育途径的特点与组织策略,指导学生根据教育目标与内容选择合适的途径,实现科学教育的多样化与常态化。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 活动设计流程:详细介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活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与分析、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与活动延伸等环节,强调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设计要点。
- 不同类型活动设计:分别讲解观察认识活动、实验操作活动、技术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等不同类型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与注意事项,通过实例分析与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
- 活动实施技巧:传授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导入技巧、提问技巧、指导策略、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提高活动实施效果。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 园内资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利用幼儿园的室内外空间,如科学发现室、种植园、饲养角等,创设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如何充分利用园内的材料与设施,如各种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科学教具等,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 园外资源:介绍如何整合家庭、社区与自然环境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如邀请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儿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等,拓展儿童的科学学习空间,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
- 评价内容与指标: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儿童科学学习的发展水平、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等;讲解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与方法,如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等原则,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