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低幼儿童文学创作与改编指导
低幼儿童文学创作基础:增加低幼儿童文学创作相关内容,教导学生低幼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强调创作需符合低幼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语言要简洁明快、生动形象且富有韵律,如儿歌创作中押韵和节奏的运用。在情节设置上,要简单有趣、富有悬念,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如经典童话《三只小猪》的情节结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角色特点要突出且符合儿童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例如可爱、勇敢、善良等特质的角色更容易被儿童喜爱。通过创作练习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
名着改编实践指导:详细讲解低幼儿童文学名着改编的要点和方法。无论是将长篇童话改编为适合幼儿表演的短剧,还是将经典故事制作成绘本,都需要考虑低幼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在改编过程中,要简化复杂情节,突出核心主题,如将《西游记》中部分情节改编为幼儿故事时,选取孙悟空降妖除魔的精彩片段,简化人物关系和背景介绍。同时,注重画面设计(针对绘本改编)或舞台表现(针对短剧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审美和视觉体验。通过实际改编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二次创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或文化传播领域。
五、低幼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策略
幼儿园阅读推广:深入探讨在幼儿园环境中推广低幼儿童文学阅读的策略。从创设阅读环境入手,介绍如何打造富有吸引力的阅读区,包括选择适合低幼儿童身高和兴趣的书架、柔软舒适的阅读角落,以及根据不同主题布置阅读区环境,如海洋主题阅读区,摆放与海洋相关的图书和装饰。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绘本剧表演、亲子阅读分享会等,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指导教师如何将阅读活动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词汇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在游戏时间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综合能力。
家庭与社区阅读推广:强调家庭和社区在低幼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为家长提供亲子阅读指导,包括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图书、如何与孩子互动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提问、讨论,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介绍社区可以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社区图书馆举办的儿童故事时间、阅读讲座,组织志愿者到家庭或社区活动中心为儿童讲故事等。通过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合作,营造全方位的阅读氛围,让低幼儿童文学阅读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与教育实践的紧密联系
本科生课程《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教育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它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教育实践也为其提供了应用场景与发展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低幼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一、课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与方法指导
基于儿童心理与文化学理论选择作品:《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深入阐述了儿童心理学与文化学理论和低幼儿童文学的关联。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者能清晰了解不同认知阶段儿童的特点,从而精准选择契合其发展水平的文学作品。例如,对于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选择如《拍拍小兔子》这类通过触摸感知来激发兴趣的书籍,助力他们开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从文化学视角,教育者可依据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挑选能传递合适文化内涵的文学名着。比如在培养幼儿集体主义价值观时,选取《孔融让梨》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事,让幼儿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借助作品解读提升教育实践深度:课程对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多元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度解析,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挖掘作品中生命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多元主题,使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更全面、深入的教育活动。例如,利用《爷爷变成了幽灵》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探讨生命与死亡的话题,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掌握,如象征、夸张、留白等,能让教育者在讲述故事或指导幼儿阅读时,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之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讲述《夏洛的网》时,引导幼儿体会夏洛织网行为的象征意义,激发幼儿对友情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指导教育实践中的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应用:课程中关于低幼儿童文学在教育实践中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应用的内容,为教育者提供了创新教育方法的思路。在跨学科融合方面,教育者可结合《一粒种子的旅行》开展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活动,让幼儿在文学阅读中探索科学知识,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面对数字化时代,教育者学会合理运用电子图画书、有声故事等数字化资源,如利用互动式阅读 APP 的游戏环节增强幼儿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警惕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的问题,确保幼儿健康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