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世界,掌握文学鉴赏和教育应用的技能,为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创作、儿童阅读推广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本科生教材内容拓展
一、低幼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深化
儿童心理学与低幼儿童文学的关联:深入探讨儿童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与低幼儿童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详细阐述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特点如何影响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动作和感知探索世界,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简单重复动作、鲜明色彩和强烈音效,如《拍拍小兔子》中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书页,能吸引幼儿的感知注意,符合其认知方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和泛灵论倾向,使得充满奇幻想象、赋予万物生命的童话和图画书深受喜爱,像《好饿的毛毛虫》将毛毛虫拟人化,满足了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此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依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来选择和解读低幼儿童文学作品。
文化学视角下的低幼儿童文学:从文化学角度剖析低幼儿童文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低幼儿童文学的独特风貌。分析世界各地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例如,中国传统低幼儿童文学作品常强调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如《孔融让梨》;而西方低幼儿童文学可能更注重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培养,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不完全针对低幼儿童,但其中冒险元素对低幼儿童文学有启示)。通过跨文化对比,让学生明白低幼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解读作品时需考虑文化因素对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二、低幼儿童文学名着解读的拓展
作品中的多元主题挖掘:除了常见主题,进一步挖掘低幼儿童文学名着中其他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如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像《爷爷变成了幽灵》通过温馨而略带悲伤的故事,帮助低幼儿童理解生命的终结,引导他们面对亲人的离去,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再如以性别平等为主题的作品,如《纸袋公主》打破传统公主等待王子拯救的模式,展现公主的勇敢和智慧,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启发幼儿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能丰富学生对低幼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理解,使他们在未来应用中更好地引导儿童全面发展。
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度解析:在语言、情节、角色等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解析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象征手法为例,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织出的文字不仅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更象征着爱、友情与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如何深化作品主题,引发儿童对抽象概念的思考。对于夸张手法,如《大脚丫跳芭蕾》中贝琳达超大的脚丫被夸张呈现,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突出了贝琳达克服自身缺陷追求梦想的主题。此外,分析作品中的留白手法,如部分图画书画面中的空白空间,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思考去填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低幼儿童文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拓展
跨学科教育融合:阐述如何将低幼儿童文学与多学科教育相融合,拓展教育实践的维度。在科学教育方面,结合《一粒种子的旅行》这类作品,引导儿童了解植物的传播方式,通过故事引发儿童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开展种植实验等科学活动。在艺术教育中,以《野兽国》为例,借助其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和情节,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手工制作野兽面具等,培养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在数学教育上,利用《首先有一个苹果》这类将数字与故事相结合的作品,让儿童在阅读中感知数量变化,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明白低幼儿童文学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应用:探讨数字化时代低幼儿童文学的教育应用新趋势。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图画书、有声故事、互动式阅读 APP 等数字化资源涌现。分析这些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如电子图画书的动态画面和音效能吸引儿童注意力,但可能影响儿童专注力培养;有声故事方便儿童随时聆听,但缺乏亲子共读的互动性。介绍如何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如利用互动式阅读 APP 中的游戏环节加深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电子设备,避免过度依赖。此外,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低幼儿童文学名着进行数字化创新改编,如制作动画短片、虚拟现实故事场景等,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儿童的阅读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