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1
造纸术加速了文字的传播,扩大了文化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推动了文献的生产发展。12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2
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12
造纸方法
古代
蔡伦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4个步骤:11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潘吉星设计,张孝友绘,1979年)
步骤
描述
分离
使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打浆
使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成为纸浆
抄造
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明朝造纸术
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12
明代造纸术
斩竹漂塘
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渔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
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
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展开全部
现代
现代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
步骤
描述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起源争议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界对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说法,并无异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化学史家袁翰青首次挑战了这一“历世纪论”。他认为,像造纸这样一门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种的技术,由一人发明,似乎不大符合实情。尤其是蔡伦作为一个太监,知识面有局限性。袁翰青在1954年第12期的《科学通报》上,首次提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次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张德钧,撰文反驳袁文观点。13
1979年,主管造纸局的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东京造纸博物馆时,发现展览说明中说“蔡伦以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非常生气,认为这与中国的历史定论不同。代表团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媒体报道陕西扶风发现蔡伦之前的西汉麻纸。从这时起,轻工业部正式介入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论战。13
1987年9月11日,中国造纸学会举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说,“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大会最后宣布: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为期30年的纸史争议自即日起告结束。次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纸史争议的“官方定论”。13
灞桥纸发掘人、陕西省博物馆程学华专门针对该大会点名撰写了《西汉灞桥纸的补述论证与有关问题的说明》,在这份长达17页的《说明》中,程学华详细阐释了灞桥纸的发现经过、墓葬位置、断代依据等。此外,程用了一半的篇幅“揭穿了调查组深入调查的真相”:前后三次来调查的人员均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说法。程学华在《说明》中写道,“这是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怪事”。1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