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凡达》:在电影开头,主角杰克·萨利通过太空飞船前往潘多拉星球。观众可以看到宇宙飞船内部的高科技设备和复杂的操作系统,以及飞船穿越星际空间时的壮丽景象。此外,电影中还展现了潘多拉星球上的美丽生态和神秘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宇宙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四)《异形》:一艘名为“诺斯特罗莫号”的商业拖运飞船在执行任务时,接收到了来自未知星球的神秘信号。船员们前往调查,却遭遇了外星生物“异形”的袭击。电影中展现了宇宙飞船内部的狭窄空间和复杂结构,以及船员们在面对外星生物时的恐惧和绝望。其中,异形从船员体内破胸而出的场景更是成为了经典。
(五)《第三类接触》:1977年《第三类接触》的上映是在当时令人瞩目的大事件。当时,美国和全世界都正在热衷于探讨外太空的存在和外星文明的可能性,这种热潮主要归功于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的成功实现。此后,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的宇宙空间,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人们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外太空探索体验。影片中通过展现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探索和惊奇,表现出人类对于与外星生命接触的追求,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无法解释的事物时的态度和反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拍摄,如高级的特效、音效和视觉效果等,这些手段不仅让影片更加真实、震撼人心,而且在技术上也体现了当时美国电影制作水平的领先地位。
这些电影都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宇宙飞船和星际旅行的魅力与挑战,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六、在《星际穿越》中主角穿越虫洞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有以下这些相关科学认知和探讨作为基础或启发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是现有科学能证实的,但也并非毫无科学关联:
(一)理论基础方面
1. 虫洞概念本身:
从广义相对论角度,虫洞在理论上是被允许存在的。1935年,爱因斯坦和其学术助手罗森在一篇论文中,把连接宇宙中两个遥远区域之间的假想通道称为“桥”,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虫洞”。
一些科学家从爱因斯坦场方程中得到了允许时空旅行的解等情况,虽然这些解往往非常复杂和具有特定条件。
2. 时空弯曲与连接:
电影中通过虫洞实现超远距离的“穿越”,这与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可以被质量等弯曲的概念是一致的,如果虫洞真实存在,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极端的时空弯曲和连接的现象,将空间中相隔遥远的区域连接起来,缩短了星际穿越在常规空间认知下需要的路程和时间。
(二)相关科学探讨和想象延伸方面
1. 穿越的视觉呈现:
电影中虫洞穿越时周围星光的扭曲变形等视觉表现,是基于科学认知中强大引力场(虫洞附近假设存在强大引力)会使光线弯曲等现象进行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的,例如引力透镜效应在宇宙观测中是被观测到存在的。
2. 稳定性探讨:
虽然目前科学并没有解决虫洞如何稳定存在并能让飞船穿越的问题,但影片中其实也没有明确给出虫洞为什么稳定存在的完美解释,但科学家如基普·索恩(该影片科学顾问)等探讨过利用具有“负能量密度”的奇异物作为保持虫洞持续开放的物质条件等理论设想,影片可以说是基于这样的前沿科学探讨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让主角穿越了虫洞。
然而要是严格说科学依据的话也有以下一些不足和不确定之处:
(三)不确定和不足方面
1. 实际存在性不确定:
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虫洞在宇宙中真实存在,以及存在像电影中那样适合飞船穿越的、大小规模和稳定的虫洞。
2. 穿越的未知风险:
即使存在虫洞,对于穿越虫洞的飞船和人会遭遇什么,比如是否会遇到奇异辐射、时空的不稳定冲击等,都完全是未知的,影片中主角穿越虫洞时相对较为平稳(除了飞船的一些颠簸震动等),但实际情况可能会复杂到难以想象,科学上也无法给出具体的支撑。
3. 科学假设成分大:
电影中虫洞的出现和存在等情节更多是基于科学假设和猜想,而不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和理论体系,只是在科学理论的边缘进行想象和构建情节。
总体而言,《星际穿越》中主角穿越虫洞的的片段是科学概念、理论猜想、合理想象和艺术渲染的综合呈现,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证为依据,但从科学启发角度和科学探索方向上,以及基于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拓展和思考等方面来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科学思想在里面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