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忍不住道:“难道陶谦不怕……”
“陶谦能有多大的本事?让他在这里撑着,迟早还不是被曹操消灭。那老儿,不过冢中枯骨而已……今董家贼子占领西域,曹操首要对付的,不是徐州,而是关中。您在他身后,迟早成为大患……若我是曹操,肯定会和陶谦联手除掉您。”
刘备不由得沉默了……
马朗所说,确实有道理。
陶谦老了,还真的对曹操造不成威胁。与其杀了,不如留着,还能阻挡江东。
而自己……
马朗说:“我有三策,可供玄德公选择。”
“愿闻其详!”
“上策,玄德公于下邳巨商麋家关系密切,那麋竺也是个有见识的人,可趁今夜,陶谦没有防备。玄德公联合麋竺杀入下邳,抢先一步,把徐州占据在手中。”
刘备一蹙眉,“陶谦杀我,不过是有谋划而已。他经营徐州多年,颇具人望。我冒然行动,只怕不具大义之名,只怕不好。”
马朗一笑,“中策则是,明日卢公祭奠,玄德公可带二将军入城。先要表明您皇亲国戚的身份,而后要说明您是卢公的学生……陶谦动手之时,您可擒贼擒王。可许诺麋家,为徐州大族……借麋家之手,将亲陶谦的大族,全部斩杀洗掠。如此一来,下邳可落入玄德公之手,而后可趁势兴兵,夺取了广陵,杀入江东。”
“这……”
“朗还有下策,玄德公连夜回沛国,调集兵马,自沛国出兵,攻占汝南。只是如此一来,玄德公您将不可避免的要和那曹操正面交锋,其结果只怕是难以预料。”
刘备说:“上策不具大义,下策把握不大,只是这中策……抢了徐州,不一样要和曹操孙策交手吗?伯达先生,那岂不是……”
“玄德公,徐州落入您手中之后,曹操只怕也不会和您交锋。毕竟他所要面临的大敌,是关中的董家贼子和冀州的袁绍。只要您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曹操也不会太过强硬。否则的话,他所要面临的将是两面夹击,乃至三面受敌的局面。”
“您是说……”
“沮公祺,可为玄德公解决曹操的威胁。”
刘备又问:“敢问孙策……”
马朗放声大笑,“孙伯符不过一黄口小儿,看似势大,却不足以威胁。玄德公何不请沛国王书信一封与荆州牧刘表?朗有一言,玄德公若想立足于徐州,当效董家贼子,知进退之道。于夹缝中求生存,一俟时机成熟,就足以一鸣惊人。”
刘备闻听这番话,不由得大喜望外,起身深施一礼。
马朗却站起身,轻声道:“我知玄德公有大志,朗亦心有苦楚。该说的我已经说了,玄德公如何为之,还请自行决断。朗将旁观,以领教玄德公所施展之大才。”
这句话的意思说的很明白。
阁下心怀高远,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认您为主公,因为我还没有看到您的真正本领。
该我做的事情,我已经做了。
现在就看您的本事了!
若是能做的好,我就认你为主,若是做不到,您也别怪我,这就是您自己的问题。
君则臣,臣亦则君……
这也许在以后是一种大逆不道的思想,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最为平常的事情。
刘备一时间信心满怀!
没错,人家伯达先生该做的,都已经做了。
若我刘玄德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能出头,合该着我一辈子庸庸碌碌,还不如带着老婆孩子,找个山沟里一窝,至少也能求个平安。所以,我一定要成功,必须要成功!
刘备不自觉的握紧了拳头,“先生防线,备定然会竭尽全力!”
第三四六章 昔日重现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是刘洪在西域时,编撰出的一本关于气象的书籍。
里面不泛有董俷来自后世的观点……没错,董俷不懂天象,但是这山里的老人们,曾讲述过很多自古流传下来的谚语。而这些谚语,无一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十月中,小雪。
在这个时候,天气逐渐变冷,关中地区已经开始下雪,虽然雪量不大,但已经出现了夜冻昼化的现象。譬如朔方凉州更北方的地区,已经下了一场老大暴雪。
不过下邳此时的天气,还算不错。
陶谦在府衙中摆下了卢植的灵堂,等待着刘备前来悼念。
他知道,刘备是卢植的学生。对于刘备当年的作为,他也多多少少的算是了解。
时间越长,陶谦对刘备的顾忌也就越大。
这家伙实在是太会收拢人心了,以前一文不名的时候还好控制,没想到竟然成了刘宣的女婿。这样一来,刘备可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皇亲国戚,陶谦开始担心了。
这个刘玄德,绝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主儿。
而在此时,广陵陈珪派人送信,也隐隐的表示出对刘备的担心。
历史上,这个原本和刘备走的很近的徐州名士,在如今却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