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赵强和赵英有一句没一句聊着家事。李建成提醒张亮要慢慢嚼米,以防吃到沙子。
“我倒是没看到。”
张亮老实巴交地道,显然怕惹怒这位哥哥大人。赵强却幽默调侃了一句:“你俩和猪一样啊,吃啥都闭着眼瞎塞!”
晚上九点多,夜幕低垂,两个小孩都已经打起了呼噜,赵强担心地看了看窗外。
“你去干嘛呢?”
他问道。
“放心,就出去晃晃熟悉熟悉地方罢了,不会久。”
李建成轻描淡写的说道。
“当心啊!”
赵强叮嘱了一声。
李建成点头答应:“明白。”
离开家门走在熟悉的
这几位前朝遗老虽说没什么实际本领,靠着祖传家业为生,但他们绝不是愚蠢的人。自家宝贝的价值岂会不清楚?更何况他们都经历过战乱年代的洗礼,若是傻,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这些藏匿与保命的本事,在他们身上早已是炉火纯青。
小李拿出了大白兔奶糖,剥开包装放入口中,问面前的老先生:“老爷子,您都这么穷困潦倒了,怎么脾气还这么大呢?晚餐吃了吗?我今天吃了馒头配红烧肉和土豆。”
老先生看了看他手里的奶糖,听闻这话,肚里不由自主地咕咕作响。见状,小李又掏出一支中华烟点燃说:“现在您还认为我讲的是废话吗?”
面对对方吧嗒嘴的声音以及唾沫声,老先生忍不住咽了下口水,答道:“我的盘子不卖钱,只能换粮食。”
小李佯装吃惊:“老爷子,多可惜呀,我钱已经准备好了呀,为何不肯卖呢?”
老先生皱眉反问:“钱在你嘴里长出来的?你到哪儿弄的钱啊?你睁着眼睛说瞎话,学谁呢?还有吃东西吧唧嘴的习惯,你爸妈要是知道怕是要批评你。你到底买不买了?”
见老先生如此直爽的小李不再调侃,直接提问:“这个盘子真的一点也不卖钱吗?现在的时局大家都在饿肚子,谁舍得用粮食来交换东西?”
老先生沉默以对,转头看去。小李顺着他目光望去,竟看到一位穿着得体、背负着面粉袋的男人正缓缓接近。那人虽然戴着面罩但显然不同于普通百姓。
待他回头再一看时,老人的眼神尽是不屑。于是他追问道:“多少钱您给个数吧。”
见小李并无离开之意,老人微微一愣,问:“你还真的有粮食?”
“这不是废话吗?”
小李应答,“当然,我们之间谈买卖才是正事。”
老人伸出手示意五十根棒子代表50斤玉米面粉,或20斤白面,“大米也行”
。
小李皱眉抱怨:‘鸽市上五十六块钱就能买到……。”
老先生急忙打断,解释街道检查频密且不允许携大包裹进入市场等理由。“您还太年轻了。”
明白此理后的他也未松口说:“那我也出个价,10斤玉米面粉总可以接受了吧。”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商定以20公斤玉米面粉成交。老人轻轻挪动屁股拿出袋子递给他暗示需要准备食物。
交易完成后,两人对话继续着,充满着相互间的试探与讽刺。
“这山楂野果不错吧!”
小李说道。
当老先生接到手中的时候明显感到意外甚至气愤。
小李笑着挥手走开,留下了老先生一个人面对这难处理的食物。与此同时他还想着这件珍贵古董未来的升值空间……
回到之前的地方正好遇到另一位常在这里的人问他为何许久未来。这次的交谈让小李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位老人以及其他古玩爱好者们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在贫困生活下的复杂心态。
“这时代,有人爱,有人恨,一切尽在这方寸之地。”
之后的日子,通过一系列互动,他对这群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理解,从表面争锋相对到深入了解其背后隐情;从小李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精神寄托,即便生活在贫困线上也坚持保护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受侵蚀。
在后来一次探访过程中,李来福遇到了更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并渐渐揭开了他们生活的冰山一角。
在一间隐蔽却藏满无价之宝的老屋里,李先生终于目睹了这些宝物的真面目。这里收藏丰富、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都承载着一位年迈收藏者的半生心血和深沉热爱。当谈及换购物品的方式时,老者表示只换取基本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如谷米、白面条或是肉制品,并将剩余资源变现养活家人维持生计。这一回答揭示了在这个非常时期人们如何权衡生活需求与发展愿望之间的艰难抉择。尽管老房子的主人富有宝藏,但在面对基本生活物资匮乏时也不免展现出些许“吝啬”
。
李来福笑问:";你这儿有这么多值钱的东西还这么扣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