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李达康端坐在办公室内,正专心致志地翻阅着《江省日报》。
在那个年代,报纸无疑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对于像《江省日报》这样的官方权威报纸,更是每一位江省官员案头必备的读物。
它不仅承载着上级的政策导向与指示精神,还全面反映了全省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发展动态。
对于李达康这样的地方主政者来说,《江省日报》更是他决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与依据。
突然,一篇题为《加快建设“菜篮子”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文章吸引了李达康的注意。
他细细品读起来,文章深刻剖析了当前江省在农产品自给自足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蔬菜、肉类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上的紧张局势,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
文章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尽如人意,已经严重制约了江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因此,亟需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以确保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与丰富多样。
读完这篇文章,李达康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回想起之前在石溪村养殖场调研时,大量牲畜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当时,他就敏锐地感觉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甚至萌生了在官田乡建设一个蔬菜基地,将这些牲畜粪便变废为宝的想法。
只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找人去深入调研和摸底。
没想到,今天竟然在《江省日报》上看到了这篇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文章。
这让他倍感振奋,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官田乡建设蔬菜基地的决心。
一旦这个蔬菜基地建成,不仅能够积极响应上级的政策号召,还能够为官田乡的群众开辟一条新的增收渠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想到这里,李达康毫不犹豫地拨通了郭明先的电话。
郭明先接到李达康的电话后,显得非常高兴,连声问道:“达康啊,今天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工作还顺利吧?”。
李达康微笑着回答道:“一切安好,郭爷爷。我是有件事想请您帮忙的”。
“什么事?说说看,看看我这个老头子能不能帮上忙”。
郭明先在电话那头笑呵呵地说道。
李达康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是这样的,郭爷爷,我准备在乡里建设一个蔬菜基地”。
“但是对于种植什么品种比较好,心里还没个底,所以想请您帮我联系几位农业方面的专家,过来指导一下”。
郭明先听后,爽朗地笑道:“这个简单,省农业大学那边有的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我马上给农业大学那边打个电话,让他们派几个人过去”。
对于郭明先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
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是作为曾经的省农业厅厅长,他在农业领域的威望和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更何况,现任江省农业大学的校长,也是从他曾经任职的江省农业厅调过去的,两人关系颇为融洽。
“郭爷爷那就麻烦您了,等改天有空了,我再去明州看望您”。
李达康满怀感激地说道。
“好啊,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达康啊,你可一定要来啊!”。
郭明先在电话那头爽朗地笑道。
……
几天后,江省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来到了安江县。
李达康亲自带人去安江县车站迎接的。
为首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专家,旁边跟着的几位是他的助手和带的学生。
这位老专家姓杨,李达康事先已经托人打听过了,此人乃是江省农业领域的大拿,在农业方面的专业性毋庸置疑。
要不是郭明先的面子,农业大学的校长亲自开口了,一般人还真请不动他。
“杨教授您好,我是官田乡的党委书记李达康”,李达康热情的说道。
“你就是官田乡的党委书记?”。
杨教授也有点诧异眼前之人的年轻。
“是的杨教授,您们一路过来辛苦了,先去我们乡里休息下吧,住处我们都安排好了”,李达康说道。
杨教授微微点头,随即一行人乘车前往官田乡。
沿途,李达康简要介绍了官田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提及了石溪村养殖场的粪便处理问题以及自己对建设蔬菜基地的初步构想。
杨教授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偶尔还会提出几个关键问题,显示出他的专业。
抵达乡里后,李达康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和丰盛的接待餐。
晚餐时分,双方围坐一堂,气氛融洽。
李达康再次强调了建设蔬菜基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诚恳地请求杨教授及其团队能够给予专业指导,帮助规划出最适合官田乡实际情况的种植方案。
杨教授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李书记,你的想法很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