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都是令隆正帝脸上有光。
对两个重臣的封赏也是随即做出。
王彬加太子太保,少保,金紫光禄大夫,为中极殿大学士。
这是取代了陶炳吉的位置,顺理成章的成了次辅。
而且很明显,首辅老迈,估计年内就会乞骸骨请致仕,王彬任首辅之日也快了。
而林如海,也是完成了在淮扬盐道上的职责,诸多事务理顺了,地方不法盐商被清扫一空,也到了酬功之时。
加太子少保,银青光禄大夫,任户部侍郎。
在隆正帝看来,林如海入阁都行,能力足够,功劳也够。
光是降抑盐价和增产之事,不知道给朝廷带来多少利益,也是真的惠及万民,德被苍生。
但没办法,林如海一直是三品虚职,四品实职。
骤然入阁,人心不服。
且料理财赋之事,也离不开林如海。
不过林如海任左侍郎,尚书罗幼度和首辅一样都是老迈不堪,距离致仕也不远了。
一两年内,林如海可为尚书,再干出一些实绩,转任礼部或吏部尚书镀金一二,此后入阁就不难了。
两大重臣,也是先后入京,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与此同时,京师的大消息就是一等伯贾芸的去向。
历时数月后,贾芸的新任命也是确定下来。
年前不久,冯唐持节任蓟镇节度使。
开春后,贾芸任蓟镇节度副使,大宁卫兵马使。
大周军制,节度使为正常的最高武职,在其上,只有提督一职。
提督只有京营常设,派年老德高的重臣勋贵任提督京营戎政事。
但军权不可交托一人,还会任几个协理提督,一般是一个侯伯勋贵加一个文官。
同时,还会有太监监军。
彼此互相牵制。
加上中车府,绣衣卫监督。
此外,皇城禁军不受提督节制。
除京师外,就是江南金陵偶尔会设提督,并不常设。
毕竟远离京师,提督诸镇,万一出个权臣野心家麻烦就大了。
若大军北征,皇帝亲征就不设提督,亲征则设提督。
各镇也是设节度使和副使,此外就是各军的都统制,各营统制等等。
也会有监军使,观察使,转运使等官职。
有的内镇就是设总兵,副将,参将,大体和这些官职都是对等的。
大周受前明和清影响,军制官职稍许有些混乱。
还有一些自己弄出来的官职。
比如王子腾的九边都点检之类的怪异职位。
其实就是个巡察武职,类似文官的巡按,明升暗降。
节度军镇之下,在京营是军,在外镇是军或是卫。
军是纯粹的军事单位,卫,则是军事与民事结合。
这也是前明留下来的制度之一。
军民一体,设武职官统驭。
这样方便抵御外敌。
一般都是设在边境地方。
这一次大宁复立,并没有直接设大宁镇,而是先设大宁卫。
毕竟一开始不可能有一镇的规模。
一镇,需得十余万军兵,万骑之上,拥有千里防线。
大宁还没有这本钱,建一卫城,若干军堡,军台,墩堡,构筑防线。
军队在两三万人左右,慢慢移民充实。
待有几十万百姓,城池过十,军堡数十,那时候可以考虑立镇。
贾芸这个兵马使,就是节制两到三个军,然后数十个军堡,百姓移民的屯堡,俱归他管理。
在不少朝廷重臣看来,隆正帝有些操切急躁。
毕竟贾芸年龄太小,年未满二十担此重任,实在是有点危险。
毕竟前有赵括,后有李景隆,都是前车之鉴。
但隆正帝坚持任命,且皇帝最近威望大涨,僵了一段时间后,贾芸的任命也是终于下来了。
贾芸的任命。
林如海,王彬入京。
一时轰动京城。
皇帝蛰伏两年,隐忍大半年。
两论一出,动作也不大。
击败北虏和东虏后动作也不大。
但猛然一动,就是雷霆万钧。
除了王彬入阁,林如海入主户部外,还有王越,与王彬并称二王,也是资格也老的清正廉明之臣,入主都察院。
再有李斌,入主顺天府。
又有十数名重臣调入六部,或尚书,或侍郎。
还有入翰林,国子监,大理寺。
顷刻之间,内阁,六部,寺卿被隆正帝调走,黜落近二十名四品以上的高官重臣。
不亚于一场官场地震。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隆正帝胸中有大文章,那就是涮新吏治。
别的事,都是容后再说。
吏治不清,谈什么施政?
而涮新吏治,首重京城。
王彬,王越等人进京,还有吏部一定会拿下来,为接下来的京察大计做准备。
甚至冯唐,贾芸等人都没急着上任,接下来定是下令京师戒严,京营兵马和禁军都做好万全准备,防止人狗急跳墙。
京察一般是六年一次,核查所有在京官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