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样的调整,文化街区的活动又重新找回了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居民们对此纷纷点赞。
随着文化街区的不断发展,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周边城市的社区代表。他们希望能借鉴大院发展四合院文化的经验,回去建设自己的文化街区。易鑫和谭侨非常乐意分享经验,还组织了专门的交流活动。
在交流活动中,易鑫向大家介绍了四合院文化街区从起步到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谭侨则详细讲解了文化活动策划、资金筹集、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周边城市的社区代表们听得认真,不时提问,双方交流得十分热烈。
一位社区代表感慨地说:“你们大院能把四合院文化发展得这么好,真不容易。我们回去后,也要结合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好好打造我们的文化特色。”
交流活动结束后,易鑫和谭侨却收到了一些大院居民的反馈。有居民觉得经常接待外来人员交流,会影响大院的正常生活,而且担心自己的经验都传授出去了,以后大院就没有优势了。
易鑫和谭侨又组织居民们开了一次会,易鑫说道:“大家的担心我们能理解,但咱们发展四合院文化,目的不只是让大院变好,更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种文化。而且通过和其他社区交流,我们也能学到他们的长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谭侨也补充道:“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交流接待计划,尽量减少对大家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要相信,大院的特色和优势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因为分享经验就失去竞争力。”
居民们听了易鑫和谭侨的解释,心里的顾虑逐渐消除。大家又齐心协力,继续为四合院文化街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这个过程中,易鑫和谭侨也在不断思考四合院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谭侨说:“咱们现在有了儿童乐园、文化活动这些基础,是不是可以考虑打造一个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系统地培养专业的四合院文化传承人才?”
易鑫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我们可以和高校、职业院校进一步合作,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同时,在大院里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有实践操作的机会。”
两人把这个想法和大院居民、相关院校以及教育部门沟通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在具体筹备过程中,又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复杂等问题。
易鑫和谭侨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邀请更多的四合院文化研究专家、民间艺人加入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和教育专家们一起深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承的需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的筹备工作逐步推进。与此同时,文化街区内的生活依旧充满着各种家长里短。有的居民家里孩子在文化活动中表现出色,全家都跟着高兴;有的居民在公共事务中积极参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然,偶尔也还是会有一些小摩擦、小矛盾,但在易鑫和谭侨以及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都能一一妥善解决。
易鑫和谭侨在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各种具体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一天,他们召集了大院里几位有见识、热心肠的居民代表,一同商议对策。
易鑫率先开口:“咱这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现在师资和课程是两大难题。我琢磨着,光靠咱们之前联系的那些专家和艺人还不够,大家有没有啥别的想法?”
张大伯摸了摸下巴,思索着说:“我觉得啊,咱可以在大院里找找那些深藏不露的高手。就比如说李老头,他祖上好几代都住四合院,对四合院的那些老规矩、老讲究,那可是门儿清。请他来讲讲四合院的家族文化、传统礼仪啥的,不比外头请的差。”
谭侨眼睛一亮:“张大伯这主意好啊!咱们大院藏龙卧虎,肯定还有不少这样的人。除了李老头,像王奶奶,她那一手刺绣绝活,在咱这一片儿都有名,完全可以请她来教传统刺绣,丰富咱们的实践课程。”
刘阿姨点点头,接着说:“师资这块儿有着落了,课程设置也得好好合计合计。光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还得考虑到学生以后出去能有啥用。现在文化产业挺火的,咱是不是得加点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课程?”
易鑫深表赞同:“刘阿姨说得对。现在文化传承也得跟市场接轨,不然学生学完了没地儿发挥。咱们可以请些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来讲课,教教学生怎么把四合院文化开发成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这时,一旁的小李忍不住发言:“我觉得还得加一些数字化相关的课程。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咱们可以教学生怎么用数字化手段展示四合院文化,比如做虚拟现实体验、线上文化展览啥的。”
谭侨笑了笑:“小李这想法紧跟时代潮流啊!确实,利用数字化技术能让四合院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咱们可以跟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合作,共同开发一些跟四合院文化相关的数字化课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