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话音刚落,大家便立刻有了此起彼伏的议论之声。
刘伯温激动得双手颤抖,拱手说道:“燕王殿下,若真如您所言,这两种作物产量颇高,那对于我朝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啊!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是困扰民生的大问题,若能借此得以改善,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他的脸上满是期待与兴奋,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汤和听见也瞪大了眼睛,满脸兴奋,猛地一甩衣袖,大声说道:“是啊!若能大量种植,不仅能让百姓们填饱肚子,还能有更多的余粮储备,应对可能的灾荒之年。”
徐达也捋了捋胡须,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说道:“但不知这两种作物对土地和气候的要求如何,是否能适应我朝各地的环境?”他的目光中透着一丝忧虑和谨慎。
蓝玉也立刻站起身来,双手叉腰,豪爽地回应道:“管他呢,先试种一番再说,若是可行,那可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
朱标这时迫不及待地凑向前,急切地问道:“不知这种植之法是否复杂,百姓能否轻易掌握?”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关切。
徐妙云接着说道:“父皇,那海外商人对这两种作物极为推崇,详细讲述了它们的种植之法和诸多优点。我们深知这是难得的机遇,便不敢懈怠,紧锣密鼓地安排,终得将这玉米和红薯呈于今日之宴,望能得父皇和诸位品鉴认可。”
朱棣向前一步,恭敬而又自信地说道:“父皇,儿臣与妙云此番寻得两种新奇之物。这其一乃是烤红薯,红薯埋于地下,易于生长,产量颇高。儿臣尝过,其烤熟之后,外皮焦香,内里软糯香甜,在冬日里既能饱腹,又能暖身。这其二是玉米,玉米颗粒饱满,可煮可烤,同样是易于种植,且营养丰富。儿臣想着,若能在全国广泛种植,必能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们不再为粮食发愁,这也算是儿臣为父皇寿辰送上的一份心意,愿我大明更加富足昌盛。”
马皇后尝了尝烤红薯,微笑着说:“如此美味,又能高产,实乃百姓之福。”
刘伯温细细品味烤玉米后又给予评价道:“这玉米口感独特,若能推广,必能增加粮食之产。”
徐达大口吃着烤红薯,说道:“这般好物,要是能让咱军中也多多有,那可太棒了!”
汤和咬了一口烤玉米,连连点头:“这味道好,产量高,真是难得。”
蓝玉也发表了看法:“若能借此丰富粮仓,乃国之幸事。”
在众人的称赞声中,这烤红薯和烤玉米仿佛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这场宴会增添了别样的意义。这场生日宴会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第二天的朝堂,气氛庄重而热烈。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神色郑重地将红薯、玉米放置在朝堂中央的几案上。
朱元璋率先开口,声音洪亮而威严:“诸位爱卿,今日朕与太子、燕王带来这两样新奇之物,名为红薯与玉米。”他指着案上的作物,目光扫过群臣。
朱标接着说道:“此二物乃是从海外引入,历经诸多波折。红薯不择土壤,耐旱耐瘠薄,哪怕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且产量极高。玉米植株高大,穗粒饱满,营养丰富,亦是高产之作物。”朱标边说边比划出红薯和玉米的形状大小,表情认真而专注。
朱棣向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若能在我大明广泛种植,必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造福百姓。但此事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之推广方案。”
群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先在部分地区试点种植,观察成效,再逐步推广。”他微微躬身,脸上满是谨慎。
另一位大臣紧跟着说:“还需考虑种子的分发和种植技术的传授,确保百姓能够正确种植。”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地说道:“朕心中已有规划。首先,在江南选取鱼米之乡的苏州、湖州,中原选沃野千里的开封、洛阳,北方挑广袤平原的太原、济南等地作为试点。每地派遣精通农事的官员与经验丰富的老农一同前往,仔细记录种植过程中的气候、土壤条件及作物生长状况。其次,设立专门的种子储备库,不仅要确保有充足的优质种子供应,还要严格把控种子质量,防止劣质种子流入民间。再者,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种植手册,图文并茂,派专人向百姓讲解传授种植技巧,必要时可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对于积极参与种植且成果显着的农户,给予免税、奖励耕牛等优厚待遇。另外,要加强与各地粮仓的协调,提前做好粮食存储的准备,根据不同地区的预计产量扩建或新建粮仓。不仅如此,朕还将下令各地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上报种植进度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同时,从国库拨出专款,用于购买农具、兴修水利,为种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这时,刘伯温拱手道:“陛下,臣愿负责推广之责,精心规划,确保推广有序进行。”他目光坚定,神色从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