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个时辰的深入讨论,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初步的共识和决策。朱元璋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今日之议,关乎我大明未来之发展。诸位爱卿当齐心协力,务必将各项决策落实到位,使我大明在这风云变幻之世,屹立不倒,繁荣昌盛!”
大臣们齐声高呼:“谨遵陛下旨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众人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缓缓退出宫殿,准备投入到新政策的实施之中。
回去之后,朱棣与徐妙云说出了自己接下来要改进航海造船技术。朱棣与徐妙云坐在庭院中,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
朱棣眉头微蹙,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缓缓开口说道:“妙云,你可知这航海之事,于我大明而言,实乃关乎国运之关键。”
徐妙云轻轻点头,温婉地回应道:“妾身深知其中利害,还望殿下详说,如今有奖励航海造船技术,接下来要有什么计划呢?”
朱棣站起身来,双手背后,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今我大明,虽在陆地上威名远扬,但这海洋之广阔,蕴含着无尽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航海,我们能与各国互通有无,引进新奇之物,丰富我朝百姓的生活。那海外的珍稀物产,如香料、珠宝、珍奇药材,皆可为我所用,繁荣国内市场。”
徐妙云若有所思地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妾身以为,这不仅能丰富物资,还能促进贸易,充盈国库。”
朱棣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妙云,你看得通透。且看那江南一带,因贸易兴盛,经济日益繁荣。若能大力发展航海,将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精美之物远销海外,必能换回大量财富。再者,航海能拓展疆土,宣扬我大明之威德。让四方诸国皆知晓我大明之强盛,前来朝贡,尊我为宗主。”
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殿下,妾身听闻海外亦有诸多先进技术和文化,通过航海交流,或可促进我朝之发展。”
朱棣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道:“正是如此!若能与他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大明必将更加强盛。此外,航海还能增强海防,熟悉海情,训练出精锐的海军,保卫海疆,防范外敌入侵。”
徐妙云微微皱眉,担忧地说:“但殿下,航海之路困难重重,风险亦不可小觑。”
朱棣双手握拳,自信地说道:“妙云,风险固然存在,但只要我们精心筹划,任用贤能,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一条属于大明的辉煌航海之路,接下来我们与刘老先生、岳父大人、汤和大人及蓝玉将军负责改进航海造船技术,调整禁海政策,实施对外开放。”
徐妙云微笑着说道:“妾身相信殿下定能成就这番伟业,让大明因航海而更加昌盛。”
朱棣望着徐妙云,深情地说:“妙云,有你的支持,本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在朱棣等人的决心下定之后,徐妙云充分发挥其聪慧与果断,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她精心安排人力物资,确保每一项需求都能得到及时满足。
刘伯温则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为航海造船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他日夜研究古籍经典,深入了解海洋气候、风向、水流等因素,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优化船体结构、改善船帆设计、提高船舶航行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徐达亲自督阵,严格把控每一个造船环节。他深知船只质量对于远航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对工匠们要求极高,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和偷工减料。在他的严格监督下,每一艘船都经过精心打造,造船工艺日益精湛,确保了船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汤和负责海防的巩固工作,他精心布置防线,训练士兵。他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多个军事据点,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同时,他还组织士兵进行日常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应对海上威胁的能力。此外,汤和还注重情报收集和分析,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以便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蓝玉则率领将士们在海上进行实战演练,模拟各种可能的战况,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海战演习,让将士们熟悉海上战斗的流程和技巧。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蓝玉逐渐培养出一支精锐的海军部队,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适应力。
众人在商议时,朱棣说道:“如今咱们这大明海军初成,其武器装备可不容小觑。就说那军船上配备的火炮,皆为精心铸造,炮身坚固,射程甚远。一旦开火,炮弹呼啸而出,威力惊人,足以让敌船在瞬间化为火海。且火炮的种类繁多,有大型的红衣炮,用于远距离攻击敌舰;也有灵活的佛郎机炮,能快速连发,应对近身之敌。
再者,船上还装备了强弩,弩箭锋利无比,射程亦不短。当敌军靠近时,万箭齐发,定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