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广袤的大明土地上,老百姓们总会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然而,命运的波折总是不期而至,恶劣的天气常常成为他们丰收路上的绊脚石。有时,狂风骤雨或是电闪雷鸣会突然袭来,让辛勤劳作的人们措手不及,往往来不及收拾成熟的庄稼,一年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朱棣和徐妙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作为穿越者的他们,深知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这一困境。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完善收割的方式,让百姓不再承受这种无奈的损失。希望鼓励民间老百姓创新,设计出保护专利,国家才会有真进步。
洪武年间,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在一片广袤无垠的麦田边,朱棣与徐妙云并肩而立,此时尚未到收割季节,但微风吹来,麦浪滚滚,如同一幅金色画卷展现在他们面前。
朱棣紧皱着眉头,双手负于身后,他那锐利的目光凝重地望向眼前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沉思片刻后,语气深沉地道:“妙云,今年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收割方式,让百姓们都能够轻松地迎接丰收。这就好比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曙光,虽然艰难,但充满了希望。”
徐妙云微微颔首,轻蹙蛾眉,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透露出坚定之色,双手交叠放置于身前,回应道:“殿下,妾身明白,我们一定要成功。这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只要方向正确,终究能够抵达彼岸。”
朱棣转头看向身旁的徐妙云,目光中多了几分温柔与疼惜。他伸出一只手,轻轻地为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然后缓缓开口道:“妙云啊,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了。你原本是金枝玉叶,养尊处优,如今却要经常陪着我奔波劳累,操持一切。你就如同那高洁的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那份高贵与优雅。后世的你是一名历史老师,也不需要那么操劳。”
徐妙云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深情地望着朱棣,握住他的手,柔声道:“棣哥,妾身并不觉得苦。能与您并肩作战,妾身感到无比幸福。您犹如那巍峨的高山,妾身愿永远追随您的脚步,不离不弃。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后世,妾身都愿意与您相伴左右,生死相随。妾身爱您,生生世世都想和您在一起。”
朱棣听到徐妙云的话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深情地回应道:“妙云,你真是太好了!能有你这样的妻子,我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当初在博物馆里,当我们看到永乐皇帝和徐皇后的画像时,那种莫名的亲切感至今还历历在目。没想到,不久之后我们竟然双双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徐妙云听了朱棣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回忆起当时在博物馆里的情景,轻声说道:“棣哥,经你这么一提醒,我也想起了那时的感受。当时我看到徐皇后的画像,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感。或许我们真的是永乐皇帝和徐皇后的投胎转世吧。”说完,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棣看着徐妙云的笑容,心中充满了爱意。他紧紧握住徐妙云的手,认真地说:“无论我们的身份如何变化,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徐妙云感受到朱棣的真情实意,眼眶微微湿润。她轻轻靠在朱棣的肩膀上,温柔地说:“我也是,生生世世都要和你在一起。”两人相互依偎,享受着这一刻的温馨与幸福。
从那一天起,朱棣和徐妙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收割机的研究之中。每一个夜晚,烛光摇曳的书房里,朱棣坐在桌前,专注地在纸上勾勒着收割机的草图,时而停下笔,陷入沉思。徐妙云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仔细地翻阅着各种书籍,寻找着可能有用的资料,不时地抬头看看朱棣,目光中满是鼓励与支持。
当朱棣为某个关键部位的设计而苦恼时,徐妙云会轻轻走到他身后,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柔声说道:“棣哥,莫要着急,咱们可以从以往的农具中寻找灵感。这就好比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珍贵的草药,需要耐心和细心。”说着,她拿起一本记载着古老农具的书籍,与朱棣一同探讨。
有时,两人会因为一个想法产生分歧,朱棣会激动地站起来,比划着解释自己的观点,而徐妙云也不甘示弱,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见解。但最终,他们总能在激烈的讨论中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彼此的欣赏。
白天,他们会来到工坊,亲自动手制作零件。朱棣挽起衣袖,拿着工具,对着一块木材精雕细琢,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却毫不在意。徐妙云也不闲着,她小心翼翼地测量着零件的尺寸,确保每一个都精准无误。
一次,朱棣在安装齿轮时遇到了困难,怎么也无法让齿轮顺畅地转动。他眉头紧锁,满脸的焦急。徐妙云见状,赶忙过来帮忙,她仔细观察了一番,提出:“棣哥,或许是这个齿轮的齿距不够均匀。这就像人走路的步伐不一致,自然就走不稳了。”朱棣听了,恍然大悟,按照徐妙云的建议进行调整,果然解决了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