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微微颔首,沉思片刻。他捋了捋胡须,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深邃的思索:“殿下,此事恐怕不简单。老夫近日在朝中的一些作为,或许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我主张改革弊政,削减权贵的不当利益,难免会得罪一些心胸狭隘之辈。只是没想到,他们竟如此狠毒,使出这般丧心病狂的手段。”
朱棣目光坚定如炬,紧紧握起拳头,语气坚决而有力:“恩师放心,不管背后何人作祟,我定要将其揪出,还您一个公道。那些奸佞小人,妄图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打压您,我绝不允许他们得逞。我朱棣定会彻查到底,让他们为自己的恶行付出沉重的代价。”
刘伯温轻轻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那只手略显颤抖,目光中满是关切与忧虑:“殿下,老夫深知您的一片赤诚。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切不可鲁莽行事,以免中了奸人的圈套。如今朝局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殿下您行事还需谨慎小心,莫要因一时冲动而误了大事。”
朱棣点了点头,神情严肃而专注:“恩师教诲,朱棣铭记在心。只是您今后可要多加小心,以防再有此类危险之事发生。我会安排身手敏捷、忠诚可靠之人暗中保护您的安全,定不会再让您陷入如此险境。”
刘伯温长叹一声,脸上满是无奈与感慨:“哎,身处朝堂,难免招人忌恨。但为了国家社稷,老夫也顾不得许多。只是这往后,还望殿下能以江山为重,辅佐陛下开创太平盛世。殿下您雄才大略,心怀天下,日后定能为大明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
朱棣郑重道:“恩师放心,朱棣定当不负所托,为了大明的千秋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前路艰难险阻,我也绝不退缩。”
当汇报之人匆匆赶到宫中,将刘伯温府前失火乃有人蓄意所为、火势已得到控制且无人员伤亡的消息告知朱元璋后,这位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
朱元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怒火翻腾。他立即下令召集朝中几位肱股之臣前来商议对策。大臣们匆匆赶到,个个神色紧张。
“朕的爱卿刘伯温竟遭此劫难,定要严查到底!”朱元璋怒拍御案,声音震耳。随后,他派遣了亲信的锦衣卫统领,带领精锐力量前往刘伯温府上,再次仔细勘查现场,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同时,朱元璋又吩咐刑部尚书,调动刑部所有可用之人配合朱棣一起调查,对京城内近期有嫌疑的人员进行逐一排查。他还下令封锁京城的各个出入口,严查过往人员,防止幕后黑手逃出京城。
棣领命之后,心中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了坚定的决心。他深知此次任务关系重大,不仅关乎刘伯温的安危,更可能牵涉到朝廷的稳定。“我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不负皇命。”他暗暗发誓。
朱棣迅速召集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官员和经验丰富的侦探。然而,调查伊始,他们便遭遇了重重困难。
看着现场被破坏得较为严重,朱棣心中暗自恼怒,“这纵火之人竟如此狡猾,有意掩盖关键线索,妄图逃脱追查,但我绝不会让你得逞。”
当府中的下人和周边的百姓在接受询问时言辞闪烁,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朱棣不禁感到焦虑,“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难道背后的势力如此强大,让他们不敢吐露实情?但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让他们开口。”
在意识到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阴谋时,朱棣的内心更加谨慎,“在这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此次针对刘伯温的蓄意纵火,极有可能是权力斗争的恶果。我必须小心应对,不能让阴谋得逞。”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朱元璋的坚定支持下,朱棣毫不退缩。他坚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幕后黑手必将受到严惩。起初,朱棣面临着一片迷雾。现场被刻意破坏,线索寥寥无几,而相关人员又因种种原因三缄其口。朱棣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困惑,但他深知退缩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决定从刘伯温的政敌入手,暗中调查那些在朝堂上与刘伯温素有嫌隙之人。在这个过程中,朱棣发现了一些微妙的端倪。某些官员在面对他的询问时,眼神躲闪,言辞含糊,这让朱棣更加确信其中必有隐情。
朱棣不断扩大调查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案件有关的细节。他派出亲信,深入民间,收集关于失火当晚的各种传闻和小道消息。在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朱棣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条关键线索:有人曾在失火前不久,看到一辆可疑的马车在刘府附近停留。
顺着这条线索,朱棣亲自带人追查那辆马车的去向。经过一番周折,他们在城郊的一个废弃马棚里发现了这辆马车,车内残留的一些物品引起了朱棣的注意。
与此同时,朱棣在对刘府下人的反复询问中,终于有一个胆小的仆人透露,在失火前几日,曾看到有陌生人在府外鬼鬼祟祟地张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