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同意朱棣的计划,并提醒他要小心行事,避免惊动敌人。
刘伯温也表示支持朱棣的计策,但强调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确保替换人员不会被发现,同时假消息也要逼真可信,才能吸引敌人上当。
朱棣稍微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额头的青筋微微跳动着,显然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个计划。然后他继续说道:“我们挑选出来的这些替换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他们有着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敌人内部。他们就像是黑暗中的幽灵一样,行动迅速而悄然无息,随时都能掌握到敌人最微小的动向。而且,在关键时刻,他们还能传递出重要的情报,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准确无误的指导。”
徐达神情肃穆,拱手抱拳,恭敬地回应道:“末将愿听从安排,全力配合。”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汤和紧接着说道:“不错,定要让这群奸贼尝尝我们的厉害!”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慨和决心,仿佛对那些奸贼深恶痛绝。
此时,朱棣的目光变得越发坚定,他的语气也愈发沉稳有力:“同时,我们要精心策划,放出一些真假参半、看似机密重大的假消息。这些消息要设计得巧妙绝伦,如同精心编织的蛛网,足以令敌人信以为真,从而扰乱他们的判断,迷惑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落入我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和谋略,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最终大家同意朱棣引蛇出洞的计划,为了保卫家园,大家更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此时大明王朝的广袤疆土上,秋日的余晖如同金色的纱幔,轻柔地覆盖着大地。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正在悄然酝酿。
朱棣精心策划的引蛇出洞之计,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各方势力在这看似简单的假消息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刘伯温病倒”的消息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宛如一阵寒风刮过朝野,引得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在议论纷纷,猜测着这位曾经辅佐朱元璋成就霸业的重臣为何会突然病倒。有人说他年事已高,身体不堪重负;也有人说他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然而,真正的原因只有朱棣知道——这不过是一个诱饵,一个引出那些隐藏在暗处敌人的诱饵。
与此同时,其他几条假消息也在悄然传播。“魏国公徐达去了北平训练边境之师”、“凉国公蓝玉去沿海训练水师”以及“汤和出使高丽国”,这些消息像是一把把利剑,划破了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于是,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提前行动以避免被一网打尽。
在皇宫的深处,朱元璋与朱标相对而坐,凝重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朱标眉头紧紧皱起,脸上的愁容愈发凝重,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心中暗自思忖:“此次布局如此凶险,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可父皇执意如此,我怎能不为他和大明的安危担忧。”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开口道:“父皇,此计虽妙,但风险亦大。儿臣实在放心不下。”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微微抬起头,眼神坚定而果断,仿佛能透过眼前的一切看到未来。他的心中也在思考着:“标儿仁厚,不知这天下权谋的复杂,此番布局乃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哪怕冒险也在所不惜。”他挥了挥手,示意朱标不要再说下去,然后用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标儿,朕一生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险,这小小危机又何足惧?”
朱标眉头紧蹙,满脸忧虑地说:“儿臣实在放心不下父亲的安全,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虑与不安,双手紧紧握成拳头,心中充满了对计划失败的恐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安慰道:“标儿啊,莫要担忧!京城有朱棣、刘伯温和蓝玉镇守,临淮县亦有徐达和汤和暗中埋伏,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此番行动必定能够成功。”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仍然难以掩饰那一丝紧张。他深知这次行动关乎着大明王朝的未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临淮县,这座平日里宁静祥和的小城,此刻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秋风萧瑟,吹过大街小巷,卷起片片落叶,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当朱元璋和朱标的车驾缓缓驶入县城,百姓们的目光中既有敬畏,又有难以掩饰的紧张。朱元璋表面镇定自若,心中却在思量:“这些百姓的神情是否正常?其中会不会有敌人的耳目?”
朱元璋下榻在县衙内,表面上是例行视察,与当地官员研讨政务,安抚民心。但他心里却一直在盘算着:“这些官员中是否有敌人的眼线?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得仔细琢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